首页 -> 2008年第7期

师生共振 和谐发展

作者:许维英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大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它关注着社会与人生。应运而生的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新课程教材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三合一”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教师、内容、环境“四要素”持续互动的生长性的课程环境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必须发生以下根本的转变:
  
  (一)转换教师角色,准确定位语文教学行为
  
  1.把准学生脉搏,换位思考,做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存在差别,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差异,这就常常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教师策动行为的“有的放矢”。“换位思考”通过 “自我对象化”(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感受学习情境,体会学习情绪,揣摩学习心理,估测学习能力)、“对象自我化”(把教学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调节学习需要、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主宾一体化”(在明了学生“学情”,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教学教学方法),准确理解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和需求。
  在了解学生实情之后,巧妙地引导激励学生。比如,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时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尤其是名人传记、名家名作,引导学生多看报,关注身边的事;讲解课文时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疏与密的关系,帮助学生确定最佳的学习方法,采取个人独立学习、学生间交流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从而做好课堂的策划与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2.消除学习神秘感,暴露思维,做学生的指导者和点拨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教学情境,消除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要着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学习行为投入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指导者,教师不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起释疑、引路的作用。例如,面对大阅读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消除紧张厌倦感。在阅读《夹竹桃》时,将问题“夹竹桃为何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问题简化为“夹竹桃有哪些特点”,“为何缅甸夹竹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简化为“缅甸夹竹桃有什么特点、意义”,通过这些转换使问题简易,学生自然没有了畏惧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找出答案。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准确定位语文学习行为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而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的责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按不到河里”。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事半功倍。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适时地给学生讲明学习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只有学生真正将学习的责任从教师和家长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他才会自觉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那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转变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让学生课始“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如在修改病句的训练中,教师在适当地点拨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明白病句六大类型的关键要点,从而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独立、有目的地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3.展示个性,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等,其影响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深远得多,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他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增长,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探究、亲自去体验,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自我体验。有一次,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学生自由发言、大家共同评论修改的批改方式,结果取得很大的成效:写作者明白文章的优劣所在,知道以后写作应该注意的事项;听者也从中了解了写作的步骤,无形之中受到了熏陶。
  总之,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过程,应该力求和谐共振,在相互碰撞交流中不断地成长。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带着微笑进课堂,能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学生的喜好,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固有频率”,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同步进行,和谐变化。只有师生和谐共振,才可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可以说,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正确的语文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