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研究性学习透视

作者:吴 勤




   [摘 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本文旨在阐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性”和“探究式”两大特点,以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性 探究式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热情关注。然而,由于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不清,导致不少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常常陷入盲目而低效的境地。为此,很有必要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特点作一番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应辨清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两个概念。研究性学习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其二,是一种课程形态,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内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和作为语言与文学领域课程之一的语文有着同样的地位。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语文的一种学习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这样绕来绕去无非是为了强调两点:第一,它只是一种学习方式;第二,它必须是语文的。
  这里所说的语文,并非通常所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中的“大语文”,而应指作为一门课程的主要涉及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学校语文,即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目标的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五个系列。因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语文学科不是“救世主”,它实在没有必要也无法承载那么多。
  由于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前的“语文”二字,不少专家、学者在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下定义时尽管多冠以“在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字样,但在进行性质或特点的归纳时却往往将其混同为研究性学习,没有真正体现其所独有的语文性特点(而这恰恰又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成了适用于所有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诸如“主体性”、“开放性”、“协作性”等。
  由于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前的“语文”二字,或者是无限扩大了语文课程的外延,目前有的一线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的一些所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人感觉不出语文味,体会不到语文性。如不少语文教师将诸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人口控制”“科技进步”等原本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无一例外地当成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如此越俎代庖,不仅吃力不讨好,更造成了语文课程的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在语文性的前提下,再来探讨作为语文学习方式之一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语文学习方式的特点。相对于语文接受式学习而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就体现在“研究性”三个字上。而所谓“研究性”,即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意思,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着力倡导的“探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和接受式学习不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它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如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跨地区合作探究等)。
  以作文评改教学为例,学生作文完成后,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由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的任务便是看老师的批语,听老师的讲评,这就是典型的接受式学习。这种作文学习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是刚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新生有时可能是必要的,但如果长期如此、一成不变,这种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学习方式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作文教学的费时低效。其实,更多时候应该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作文评改,有不少教师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采用“分组合作”的模式进行作文评改教学,主要做法如下:
  1.教学准备。关键是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力水平、能力倾向、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因素,大致将全班分为8~10个小组,每组4~6人。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内每位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小组的作文水平基本均等。
  2.教学活动。①批改作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小组负责批改一个小组(本组或他组)4~6篇的作文,先以流水作业方式个人独立批改,后由小组综合评定。②作文讲评。由轮值组集体备好讲评课后推荐一主讲人授课。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整个作文评改教学活动。在作文评改教学中,这种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亲历实践、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去主动探求、发现和掌握写作的规律,进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程范围内,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还是口语交际,无论是课本学习还是名著鉴赏还是专题研讨……学生所参加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切 “探究”式学习活动,都应当被视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换句话说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同时具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语文性”和有别于其他学习方式(如接受式)的“探究式”两个要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3-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