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重视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孟晖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新教材让教师“讲”得少了,让学生“动”得多了,确实体现了素质教育。可是一个班有50~60多个学生,怎样让他们都活动起来呢?怎么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参与了活动呢?活动之后,怎样才能检测出他们有没有通过活动达到学习的目的呢?在近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合作学习”就是一把行之有效的“金钥匙”。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是强调主体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合作性学习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树立主动参与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从知识的施与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导演者、学生行为的辅导者。合作学习的首要要求,就是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思想要以学生“发现”和“探究”为核心。因为只有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探究性,学生们才会有兴趣参与其中;只有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职责和重要性,也就是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地展开。所以,合作学习是强调主体的需要。
  2.合作学习是促进全体的需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不再是教学追求的惟一目标,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游戏或是其他形式,都要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合作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彼此的差异性有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象都更加多样化。他们通过团队行动或是展开竞争,可以拓展学习的领域,可以使多渠道搜集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可以从彼此的思维、行为碰撞中收集“火花”;不仅可以向教材学习、向老师请教,还有更多机会向同学学习或向社会学习。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挑战性的、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
  2.指导合作的技巧,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合作活动成败的焦点问题,是能否吸引小组的全部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学习任务明确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所以,小组内各自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也是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
  3.教师本身的积极参与、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和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及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那么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与最终的结果,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
  (1)激励和关注。激励是指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加油站”。关注是指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对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善待”学生的错误。重视过程性评价意味着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知识上的错误,有错必纠,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进步必鼓励,有创造必奖赏。对学生而言,成绩单上固然是一种评价,但课堂上教师的眼神、笑容和语言不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么!
  总之,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改革中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数学教育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探讨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尝试。只要把握住“强调主体”“促进全体”“关注个体”这三个基本原则,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合理评价,数学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高效而有序,成为吸引学生迈入数学科学殿堂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