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阅读在语感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程丽英




   [摘 要]在语感教学中,阅读是学生语感实践的主要手段,选取何种阅读方法要看达到的语感培养效果。本文考查了四种主要阅读方法,认为速读能广化语感,烂读能深化语感,朗读能美化语感,精读能敏化语感。有意识地轮用四种方法是均衡培养语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语感教学 速读 烂读 朗读 精读
  
  在语感教学中,阅读是学生语感实践的主要手段,阅读的方法也很多,那么这些阅读法有什么区别呢?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取舍?选取方法关键要看能起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结果。为此,教师要把阅读方法与要达到的语感培养效果联系起来思考。
  语感是人们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是人们头脑里的一个个关于言语的“图式”。语感产生于人类先天积淀基础上的后天习得,由婴幼儿时期开始成形变化,接触到新的言语材料时,这个“图式”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肯定它,或变化自己去理解它,这个理解包容新的言语材料过程就是语感的培养过程。对语感图式加以细化,又可分出语音、词汇、语法、语境、语体等五个图式,五个图式立体地构成语感图式,语感的培养过程也即这五个图式的某个或全部得到拓展深化的过程。语感的培养重在使语感变得范围更广、感悟更深、感受更美、感觉更敏锐,通称为语感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作为语感培养的主要手段,阅读有很多方法。本人认为最能起作用的阅读法有四种,它们在语感的五个图式和四个变化上起到微妙而重要的作用。
  
  (一)速读是阅读的基础,营造语境,广化语感
  
  速读指用心地不出声地快速读,就视觉而言是用意群注视法,就反应来说用的是思维速度。速读的主要目的是“观其大略”,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这样就形成意象整体,最能出现“语境”感。由于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了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速读时,言语信息由视觉系统进入神经中枢,直接由外部言语化为内部言语,眼睛和思维的速度是和谐的,因而可以更全神贯注于对中心词、句的搜索,而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这就要求不断地介入评价、质疑、推测。为此,旧有的语感图式不断地被拉出、显现,新信息对图式产生冲击,语感图式或扩展或深化或联系或组合,不断地形成更高一级的图式。速读导致了语感图式的增多与迅速交替,拓展了语感图式的范围和样式,丰富了感知“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速读—多读—广化。
  
  (二)烂读是内化,感知语体,深化语感
  
  烂读是无意地读,一遍接一遍,并不有意用心地去背,是随意无心的“流”,是轻松的跟着感觉走,是自然而然的与作者走到一起,是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意识占优势的过程。“烂读”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使言语对象沉淀于“读”者的感觉中,变为“读”者所享的语感图式。“烂读”在“美读”之后,就是把“美读”时被开拓改变的语感图式按被开拓改变的样式固定下来,使言语对象内化到个体的语感图式中,再内隐地加以巩固。在语感培养上,这一过程属于语感的深化过程。
  
  (三)朗读是仿造,追求语音,美化语感
  
  朗读就是大声地抑扬顿挫地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书面言语相较口头言语更精密,但失去其三构成(语音、词汇、语法)中之一语音。要求学生培养语感的实质是形成学生自己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口头或书面言语,从他人的书面言语中学习,就必须有一个还原过程。要还原出其言语中的语音,就必须朗读。朗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创造过程,读者必须把自己的语感图式调动起来,领会作者的个性特征,再现其言语个性,也即对言语材料中语感图式的模仿。清朝文人刘大槐说:“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说:“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完美的言语材料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朗读就是通过语音求得美化的过程。
  朗读是对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的沟通,对语言材料的处理过程正是对有声言语的驾驭过程。所以,福楼拜写作时才常常到林荫道上放开喉咙来大声朗读他写出的东西,让耳朵告诉他用词是否准确。
  
  (四)精读即涵咏,体味词语,敏化语感
  
  精读就是咬文嚼字,要求熟读精思。正如朱熹所言:“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读与思之间反复揣摩、涵咏、体味、比较、探索。我国古代以“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为始,然后“通结一章之意”,即可称此法。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之间反复咀嚼,体会个性化的词语运用、奇妙的句式表达、协调的语音搭配、别出心裁的见解等,以此深入了解作者,在作者的基础上体验这一规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再用自己的声音真实地把它复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读进去”又“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即是有意识揣摩作者思想感情、遣词造句的过程,是外显学习意识占优势。清代饱学夫子论读书方法:“一勺卤水凝豆腐”,就强调了精读几部经典著作的重要。金元浦说:“惟有通过精读进入著作之中,烛幽探微,才会发现每一部杰作的精彩奇妙之处,作者的艰苦劳动和思想水准需要同样艰苦的思考与同样深度的水准才能达成共鸣和交流。”臧克家浓密圈点“以求吃尽书中味”,茹志娟“煮书”,谢觉哉“攻书”,也都是精读的范例。
  在精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细微处的把握最为重要。在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同时又引发联想,进行比较,便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性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语感强化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敏化。
  明白了诸多阅读法的优势之所在,教师自然可以对症下药,即便不能明确诊知学生的语感缺陷,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轮用四方法来均衡语感培养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曾祥芹,甘其勋.快读指导举隅[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