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具备的几种能力

作者:赵 军




  新课程改革在山东已经实行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已经对新课改有了一些认识,不可否认,新课改的实行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大挑战和大变革。在新课改中,无论是从教程的编排与课程的内容,还是从科目的设置与知识的选取,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如果再用从前的老传统、老习惯去应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那我们应怎样去面对这样的挑战呢?笔者认为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驾驭课本的能力
  
  新课改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所进行的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在新课改下的课本基础知识与以往的知识相比较,一个突出的特点似乎就是把以前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重新打散,重新组装,并添加了适应新时代的内容。例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旧教材对这一部分概括的比较完整,基本上按照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价值观的顺序编排,同时在旧教材中,理论的东西较多,实际感性的东西较少,使得课本的基础知识脱离了实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新课改后的政治课程却改变了这种传统做法,打乱了原先的编排,并添加了更多适应新形势的实际内容。翻开新政治课本,第一印象就是图文并茂,新书中除了增加了相关图解外,还增加了辅助文,包括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内容。其中,“专家点评”主要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的说明,“名词点击”是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和解释,“相关链接”部分则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这些内容不但丰富了教材知识,而且使教材内容更增添了可读性。同时,在每个单元之前还增加了单元知识内容的平面流程图,学生通过流程图就对整个单元讲述的知识框架一目了然。
  面对这种新旧教材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就不能还仅仅停留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而要能够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更好地驾驭课本,对新知识进行更好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这不仅要求政治教师能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能讲解透彻、分析到位,而且还要求教师能适应新教材、新高考的需要,对看似纷乱的知识重新归纳、重新总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帮助其构建出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知识树、网络图。
  
  (二)驾驭现实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本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它倡导全能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等一系列的新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观念正逐渐的深入人心。在鲜活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更加能够立足现实、面向实际、贴近生活,主动寻求并积极内化适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实施理念。综观高中所有的课程,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恐怕就是政治科目了,无论是国家的大政方针、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还是平时在周围发生的一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都可以与政治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中共十七大的召开涉及到《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问题;物价上涨问题更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这与《经济生活》中商品、货币以及价格的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等有关;当前各地换届选举的陆续展开与《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有关等等。所以,政治教师在授课时要能够将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使得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我们也能够很清楚的看出这一点,同时在新课改后的政治教材中更是突出体现了出来。无论是从课本的编排,还是从知识的选取,无论是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哲学模块,还是文化模块,都体现出了“立足实际、面向社会、贴近生活”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才赋予了政治知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教好这一门课程更应具备驾驭现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讲授,变为充满活力、充满兴趣、充满朝气的自主学习,这也是新课改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三)驾驭全局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很少去强调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之外知识的联系,这正是传统教育的缺陷,而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过度注重单学科的思想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而传统教育则很难达到这种要求。所以,新课改就变革了以往传统教育的弊端,从实际出发,对现在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置对学生和教师就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学生希望研究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很多都超出了政治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根本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都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所以,在新课改知识的选取中,应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注重学科之间、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最近的几年高考中,大综合题的出现,就体现了政治学科与地理、历史学科的结合;大量的古诗、谚语、名言等的引用,则体现了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等。这些变化对新时代的政治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对本学科的知识熟练把握,而且更要做到广泛的吸收一些新知识,注重各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四)驾驭学生的能力
  
  传统教学过度地强调了教师的中心地位,认为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的对象,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从而使得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上看,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它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所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沉闷、压抑,调动不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早已受到了教育界的批评,而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则强调的是双主体教学,提倡的是创新性学习。所谓创新性学习,“是指在具体的情境条件下,以学习者的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旨的自主生成的社会交往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完成由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向师生双主体地位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就要求政治教师能更好的适应角色,更好地引导学生、驾驭课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商品、货币、价格、价值规律”等的理解,教师应在讲清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移向社会,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从2元店、10元店、货仓式商店的经营等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电器、电脑等家电市场价格的变化说明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针对市场上伪劣、假冒等商品说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产品质量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等。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又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和要求,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为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 同时,在政治科目各模块中增加的综合探究课题,也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我学习、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当然,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加约束,而是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充当“导演”的角色,点拨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思考、去探究,独立学习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
  
  (五)驾驭现代技术的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各种资源充斥其中。随着教学信息的激增,教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资源也日渐丰富,新的时代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要求,这是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不同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因此,教师要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去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时,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内容,把十七大的有关图片、外电的有关评论以及十七大的内容等,用幻灯片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又能让学生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
  不可否认,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确实难以面对新课改的新形势。由于素质不高,现代教学技术不会应用,应用的意识也很差,导致网络信息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技能,更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这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更是广大学生的一种渴望。
  新课程改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事物,广大政治教师只有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自己,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锟.创新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齐鲁书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