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作者:梁 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该学会“放风筝”:既要有目的、有指导的放,又要在放的基础上合理地收。数学课堂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学生的思维就象那五彩斑斓的风筝。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数学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善于借风
  
  放风筝最难的就是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初学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到了地上,而有经验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借风。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一直是数学教师苦苦求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师也要善于“借风”。
  1.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学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教学时,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让学生思维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2.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的安排课桌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示自我。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能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3.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提问,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4.精心设计数学开放题。好的开放题,对初中学生而言应有较大的教育价值,能促进学生运用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同时,要注意题材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并有所获。
  
  (二)精于收线
  
  有经验的人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风筝,及时“收线”和“放线”,调整风筝的飞行姿势,使它乘风飞翔,遨游天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受教学内容、自身兴趣、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思维定势、思维真空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思考、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课堂气氛沉闷;有时下一个问题已经提出,而少数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前一个问题上,甚至已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都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这时就需要老师学会及时“收线”。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密切关注,随时校正,正确引导。当问题提出而学生毫无反应时,可能是问题的设计难度太大,也可能是教师的表述欠明确,也可能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跟不上。应该寻找具体原因,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改变表述的方法,适当地补充知识。
  
  (三)乐于放线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因此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角度、深度也不可能一样,于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或者是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见解,这正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时刻,灵感往往由此产生。此时,教师应大胆地释放手中的线,让学生思维的风筝扶摇直上,尽情地迸发思想的火花。如在教“圆锥体的体积”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动画:由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体;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体。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圆锥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因为教师没有暗示,所以学生的思路很开阔,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与长方形有关,有的认为与圆柱体有关,至于是什么关系也是众说纷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充满了强烈的愉悦感,课堂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