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改呼唤新管理

作者:孙永泉 王少平




  基础教育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操作,从社会支持系统到学校运作机制,从教育功能到课程结构,从校园生活到考试评价,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重新洗牌”,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在新世纪里的“启蒙运动”,必将使基础教育产生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变化与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体现和贯彻到课堂教学领域,而且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之中。而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行为与新课程的实施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学校管理的行为、措施及方式、校长的角色定位和管理策略都应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真正地把人放在第一位,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应有之意
  
  一般来说,管理都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管理就是用人、理财、管物、办事。用人是起点,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培训提升人的能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就是理财管物办事,人尽其才,财尽其用。财理顺了,物管好了,事办成了,利润增加了,管理的目标也就实现了,这就是企业管理的粗略流程。也就是说,企业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主要调节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宗旨,以经济效益为实质性目标。
  学校是一种规范性的组织,其机构性质、组织形式、成员结构、经费来源、目标体系均不同于企业,管理的手段和形式也不同于企业。虽然也包括对人、财、物、事的管理和协调,要用人去办事,要充分地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要想尽办法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要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也要安排、部署、检查、督促教师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依靠全体教职工把学校办好。应该说,学校也有一个办学的经济效益问题,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公益事业,社会效益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学校的所有教育管理活动,激励培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办好学校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要实现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而和谐的发展。换言之,学校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因此,学校教育管理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学校管理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由权力经验管理向学术管理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学术型管理倚重的是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学术型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
  1.用校长的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需要开发探究型课程。学校探究型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应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重视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一切,都需要用校长的教育哲学来统整,教育哲学的统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的持续和整体发展相协调,如何统整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思想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如何建立开放的教育资源系统、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等。
  2.实施科研兴校方策,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校长要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校长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校长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校长首要的职责。其次,要建立校长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如果校长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校长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3.创建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校长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扬学校特色。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新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层面认识:一个是指学校内部约定的各项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另一个是指学校总的运行体制。
  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
  (1)以课改为依据,反思传统制度管理的弊端,重建教学管理制度。传统管理中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以“上”为本等弊端严重影响了新课程实施。而新课程倡导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学生学习选课指导制度等。
  (2)全面推进五大校本行动研究,在研究中逐步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新制度体系。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在直接关系课改的学校教研、科研、培训、开发与管理五个层面同时进行推进,形成与课改相适应新的制度体系。
  (3)以新的管理理念为指导,认真思考与解决在新制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如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矛盾与冲突,二元价值取向并存的制度现象等。
  2.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
  (1)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学校管理或课程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定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试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教师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