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全面和谐地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赵 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学习其他学科和全面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么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做了详细的阐述:语文素养以语感为中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诸要素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总之,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发展。所谓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指构成语文素养的各要素即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语言积累与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各个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各要素之间要配合得匀称、均衡。所以,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 ,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轻语文能力的培养,重书面写作的训练而轻口头表达的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习惯、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的培养的做法,对照新课标,找出差距,继承传统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做法,弥补其不足之处,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努力做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从体验感悟、语言积累、阅读背诵等方面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本,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审美、情感体验,激发和指导学生主动感受,主动体验,乐于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通过“类比”,用“心”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与思想,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主动体验,产生共鸣,并在激情朗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在心灵上受到震撼、荡涤;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思维,说出自己生活与作品描述相类似的经历感受,相互交流,展开讨论,谈出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认识、看法,或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补充、拓展、续写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能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继承现代人类文明成果,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学生要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必须积累一定量的字、词、句、段、篇 ,即是要牢固地掌握常见的三四千个汉字,做到能正确读写,了解其含义;掌握较丰富的词汇,如熟语、成语、歇后语等;学会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直述句与转述句等都要运用自如;还要积累大量的名言、格言、警句以及谚语;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诗文。要教会学生积累语言,并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汉语所负载的人文内涵,积淀丰厚的人类文化,以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背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与文学大师,所以说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学生阅读、背诵大量典范的语言材料,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默读与朗读、带着问题读,展开想象读,创设情境读,分角色读等。可以让学生读教材、读报纸杂志、读诗歌、读散文、读寓言、读童话等。要教给学生阅读背诵的方法,如一般的内容可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阅读,重要的地方一定要精读,达到使其文好像出自吾之口,使其义好像出自吾之心的程度;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会理解记忆,如朗读记忆、默读记忆、抄写记忆、听读记忆、识记后回忆等。
  
  (二)在生活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运用语文,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将课内外语文活动结合起来,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语文文本内容去收集相关信息资料,通过阅览室、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收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材料。这样既可以通过收集的信息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又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要引导学生在自己周围,如电视、广播、家庭、邻居、公共场所、旅游、社会活动等与人们交往中运用积累语文。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及时的不拘形式的记录下来,如精美的广告用语、经典的电视剧中规范的语言材料、谚语、歇后语等。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到工厂、农村、市场、商场、医院、法院、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场所去参观、访问、调查,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丰富生活阅历,积累感性经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语文。如设计班级活动串词,为学校艺术节、科技节、联欢会设计广告语和海报,在学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在三八节、母亲节与亲人交流谈心,为美化市容写建议书等等。又如模拟法庭辩论、市场交易的讨价还价,举办小型的演讲会、辩论会,学写导游解说词等。
  
  (三)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薄弱方面的培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素养内涵的丰富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较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积累,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习作训练,忽视口语交际训练;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综合性学习。鉴于此,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应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薄弱方面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如读书的方法、诵记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预习、复习方法等。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观察、思考习惯,提问、答问习惯,工整书写习惯,勤于积累、练笔习惯等。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认真策划、组织上好口语交际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提问答问的口语表达训练;经常布置口语交际作业,如在节假日给亲戚朋友打电话问候或询问情况,设计一定主题与成人进行口语交际等。着力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如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要求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有文明的谈吐举止、高尚的道德风尚、丰富的文化涵养。总之,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尽量多的为学生创造积累运用语文、进行语文实践的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