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领会教材 超越教材

作者:梁晓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知识的内容做了删减,对知识的编排、版式、颜色做了修改,便于现代学生的自己学习,而且在每一章都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开头,每一节都以思考性的问题或探索性的问题开始,这样就改变了旧教材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死板的模式,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抛开基础知识的编排不说,新教材还从以下几方面给教师提供了使用教材的空间。在这里,笔者以一线教师的视角,与大家探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领会与超越。
  
  (一)“探究性”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各种能力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首要任务。
  新教材为了开放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设置了很多“探究性”的问题,遍布在每一章。这部分内容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题目内容新颖,分析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格式设置细致全面,这是新教材的又一个亮点。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逐渐体会到,这部分内容是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而设置的非常好的素材。教材的编排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不仅是为课改、为教师服务的,更主要的是为了学生学习服务的,很适合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用意,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既搞活课堂,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标。
  
  (二)“汽泡性”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先来源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才能形成创新能力。
  新教材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版面上做了修改,增加了许多彩色的插图,更在每一节的知识安排中都以彩色汽泡的形式列出了学习知识时可能遇到的或必然遇到的问题。这些“汽泡性”的问题,使整个版面变得美观华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学习课堂。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逐渐体会到,这些“汽泡性”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好的资源。这些“汽泡性”问题给出了: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概念是从何而来的?背景是什么?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结论是否可以推广?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体会?从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等等。这些“汽泡性”问题从正面、反面、侧面等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横纵向联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一题多解及题目的引申推广,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是数学教学的精华所在,也是新教材的最大的亮点。“汽泡性”问题用新颖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班的学生,智力因素、努力程度相差无几,数学思维、成绩却有很大差别呢?正是由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思考的多一些,他们的数学思维已经具有雏形,而暂时落后的同学没有得到这些方面锻炼造成的。因此,把这些“汽泡性”问题合理拓展,将会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活动”和“观察与猜想”的运用——检验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新教材的另一个优点是保留和优化部分的内容:在每章的最后都设有“教学活动”和“观察与猜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活动”和“观察与猜想”这两部分内容,是为检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设置的,必须高度重视。应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与时间,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史宁中先生曾说过:“学习不能由别人代替来完成,甚至也不能合作完成。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经过学习者一番夜不能寐的(有时是痛苦的)冥思苦想,才能掌握数学的本质,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真谛,才能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境界”,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本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两部分内容采用独立完成和独立思考的形式授课,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数学思维、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等多方面都得到锻炼,使教材在运用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