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个性化阅读引导实践

作者:刘宏图




   [摘 要]注重个性化阅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根据标题虚拟文本、取我所需学会创造、发挥想象补充空白、注重比较品悟差异、结合体验找到投影、敢于质疑学会批判等六个方面总结引导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 个性化阅读 引导 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无关痛痒的提问、放羊式的自由等往往成为个性化阅读实施的障碍。再加上高中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时间吃紧,需要阅读的文本篇幅较长等原因,使个性化阅读不少时候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实际情况,但个性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不容回避和绕道。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以下是笔者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实践总结,以期就教于大方之家。
  1.根据标题,虚拟文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可以反映文本内容。同一个标题不同的人去写自会有千姿百态。在进入文本之前,让学生对文本标题进行猜度和虚拟,然后和原文本比较,是训练个性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祖国山川颂》是一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之前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让你以“祖国山川颂”为题作文,你会怎么写?不少同学感觉题目太大,不好切入。有的同学说分山川两部分介绍祖国大好河山,表达爱国情怀;有的说分南北东西介绍;有的说按历史变迁顺序;还有的说到要结合和外国山川的比较;有的说山川只是概说,不能机械理解,有景物更要有人有情……在大家个性化的虚拟中,一篇篇作文雏形呼之欲出。再经过学习课文,同学们通过比较更深刻的理解了总分、点面、时间、空间、景情等构思步骤,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再比如《斑纹》的学习也是这样。同学们通过对标题的虚拟创作,也理解了像“斑纹”这样的独词性命题的构思特点,对作者思考问题的层次和深度佩服不已。
  2.取我所需,学会创造。阅读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能力,学会应用。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创造的乐趣也是个性化阅读的任务之一。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学生普遍感到鲁迅式的警句理解上有难度,对刘和珍的印象不太清晰。于是,让同学们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抽取有效信息材料,以“鲁迅和刘和珍”为题,改编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投入到创造的过程中。经过改编,大家发现其实原文本可供利用的材料很多,如“订《莽原》、初识、反抗校长、微笑和眼泪、追悼会”等,有的还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同学们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幅刘和珍的画面,像看老电影一样,加深了对背景和人物的理解,对鲁迅式的警句也感到一种亲切和共鸣。此外,像《琵琶行》也是根据需要再创造的理想文本,或从白居易或依琵琶女或据第三者,每一篇创造都是又一次和原作的亲密接触,每一次接触都会生发崭新的感悟和认识。
  3.发挥想象,补充空白。“稻花香里说丰年”是想象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空白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合理补白,也能擦出个性化的火花。《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具有悲惨命运妇女的典型,她的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关祥林嫂的故事情节原作交代的很完整,而最后的结局祥林嫂之死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补白空间。在教学中,请学生注意这一空白,并要求学生以“祥林嫂之死”为题做一篇文章,要求想象出祥林嫂临死前的环境心理相貌,同时提醒同学注意想象的合理性。在补白的过程中,同学们实际上又对原作进行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不少同学注意到了灵魂有无问题带给祥林嫂的困扰,写到了祥林嫂悲惨的死;有的还兼顾了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四大绳索;有的写到了她死在被锯为两半的可怕的梦中;也有的写到了她梦到和阿毛一家人的团聚,死在温馨的幻觉里,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不管怎么安排设计,只要能自圆其说,体现出个性化思考,便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类似的还有《老王》的教学,老王临死前的思考和行动也是解读老王品质的关键,需要学生做出合理的个性化补充。
  4.注重比较,品悟差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许多个性化认识是在比较中获得的,比较阅读也是实现阅读个性化的方法。《报任安书》和《渔父》分别体现了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观和生死观。一个以生践志,写史传后;一个以死明志,永保高洁。正是在这看似矛盾的对比中,学生才更主动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死的尊严,也理解了韩信、文天祥的隐忍以行和谭嗣同、张志新的慷慨赴死,同时也对历史人物的选择提出了不同看法。《长亭送别》和《罗米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外表现爱情的典范。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东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和表现手法的差异,同学们很感兴趣。在结合文本及课外读物的比较中,同学们发现了东方爱情的含蓄矜持又不失勇敢和西方爱情的大胆直率火热忘我,并由此分析造成差异的社会、道德等原因,同时对大团圆结局和悲剧结局的表现构思的不同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以后的学习充满了无穷的动力。
  5.结合体验,找到投影。阅读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体寻找自我、发现认同、提升自我的过程。带着自己的体验阅历寻找与作者的共鸣,理解作者的情感志向,也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我与地坛》是一催人泪下的作品,身患重病的母亲还要整天为残疾的儿子担心,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还要偷偷跟踪儿子。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总是加倍的,可那时的儿子却不能理解这位活得最累的母亲。一般人虽没有史铁生的遭遇,但母爱的本质却是一样的。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验,讲了很多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事情,也对自己对母爱的忽视甚至不耐烦表达了深深的歉疚和反思,同时也深刻的理解了史铁生的情感和感悟。《项脊轩志》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归有光对祖母、母亲的怀念的情感体验同样在学生个体的生活中得到了投影。个性化阅读也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敢于质疑,学会批判。一位名人说,阅读意味着借债,在阅读中能够有所创见,便是偿还了借债。全盘接受,人云亦云,不动脑子,不会说不,便是负债累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批判,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内涵。《史记·高祖本纪》中先叙述刘邦“仁而爱人”,后来在洛阳南宫论成败时却借高起、王陵之口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有不少同学就此提出质疑,到底刘项二人谁“仁而爱人”呢?有的同学说是司马迁的疏忽;有的说是司马迁随心所欲,感情用事,偏爱项羽所致;有的说项羽的仁爱是分对象的,比如对虞美人……还有的说司马迁对刘邦出世、面相等的处理虽出于实录需要,但也表现了司马迁的迷信局限;有的还举出彗星、天子气等其他记载来证明司马迁的局限;也有的说这只能说是历史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赤壁赋》《逍遥游》等也是引导学生质疑甚至批判的典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