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戴婉琴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行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法理念,结合案例初步探讨了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按自然段讲解课文内容。老师从头到尾,一厢情愿地,一点一点的嚼,把一篇完整的课文支解为句或段,可到头来,学生并不清楚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如有些老师在《丰碑》第七自然段教学中:“冻僵”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军需处长?冻僵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用贴?他为什么会穿这种衣服?还有什么原因使他冻僵了?……这段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只有五句话,但有的教师用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其理念与设计完全和新课程要求相悖。
2.偏重训练点教学,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性教学,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和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少。基本上是“老师讲?邛学生听?邛老师问?邛学生答”的单向交流的过程,缺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语言训练的时间。
总的来说,当前教学中学生、教师的互动性不够,“满堂灌”的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然而问题的合理性还是值得斟酌。鉴于此,笔者对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程序与策略性进行探讨。
(二)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其具体原则为以下三点: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而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程序是:
1.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始阶段,根据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讲故事、语言描述等,把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以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小熊为什么住在山洞。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对理解文章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2.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归纳总结。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供学法上的指导。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探究是否深入,与同伴合作是否和谐,方法是否有效,问题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方法最优化,学习效果最佳化。
4.发现新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一些语言实践的练习(包括口头、书面、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并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环节中,要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所创新。
(三)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母语学习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2.启发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特级教师林承霞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响起了美妙的钢琴声,让优美的旋律与学生的想象一齐起飞。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探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从字里行间品读作品,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3.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特级教师于永正最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导入新课时,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们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说:“作者为什么只写庐山的云雾呢?”于老师就在“云雾”两个字下画了一个问号;学生又问:“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于老师在“云雾”下再画了一个问号之后说:“这两个问题,老师都知道。我是读了课文后知道的,你们要想知道就自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于老师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找答案,激发了学生求知欲,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时,可以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5.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要使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敢想、敢问、敢做。课堂上,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别人都会了,同学会不会讥笑我呢?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蹲下身子看孩子”,对每一个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表示关切、赞赏,不管问题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鼓励,对于错误问题要予以纠正与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6.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围绕矛盾处质疑。语文课本中总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仅仅能提出问题不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教师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善于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问题去,始终保持一个“有问题”的头脑,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