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探究性学习让数学课更精彩

作者:李杏彩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试验、分析、思考、反思的过程和方式。下面就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谈几点体会。
  
  (一)在概念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施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习获得这一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下熟知的事例,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比如,学生理解“函数”这个定义很困难,在教学中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能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教师可这样引导的:请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那些是变量?他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①小王骑车上学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在t小时内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②用表格列出弹簧称的伸长长度与所挂的重物;③在一直线上有n个点,问点数与线段的总条数的关系;④在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图中,气温和时刻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认真比较,得出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定的一个值与之相对应。再让学生自己举实例并辨别真伪,从而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并能体会到函数“变”的特性。但变化规律如何?教师可继续引导探究事例,指导学生做以下活动:①描点:由表格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各点。②判断:判断各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③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④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函数的表达式。
  
  (二)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揭示知识的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创造的,从而体验探索真谛。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长度分别是3,5,6,8,12,13(单位是厘米)的小木棒,在课堂上任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能拼成(如3,5,6;5,6,8……)有些无论怎么摆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如3,5,8;5,6,12……)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定理。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用剪拼法把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定理是要经过严密推理论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这种拼法的实质,让学生把拼的图画出来,引导学生从拼法中探究证明的思路,很自然地使学生接触到几何中添加辅助线的问题,体会到添加辅助线这一教学方法的来历和作用,同时定理的证明也自然明了。
  
  (三)在例题和习题的拓展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讨论自由,对于同一问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断联想、不断转化,以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发表不同见解的课堂氛围。
  在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有这样一个习题:“说明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的理由”。这个问题学生不难证明,但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探究。
  1.探究一:将原题中的条件“矩形”改变,可延伸得到新的题目。①说明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②说明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③说明顺次连接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说明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⑤说明顺次连接直角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探究二:若将原题中的条件“矩形”一般化,可延伸得“说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若再加上某些条件,可得出新的结论:①在四边形ABCD中,若AC=BD,说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的理由;②在四边形ABCD中,若AC⊥BD,说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的理由;③在四边形ABCD中,若AC=BD且AC⊥BD,说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的理由。
  3.探究三:改变和扩充原题中的部分条件,可演变成:①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G,H分别为AD,BC,BD,AC的中点,说明四边形EFGH是菱形的理由。②在四边形ABCD中,E为AB边上一点,ΔADE和ΔBCE是等边三角形,AB,BC,CD,DA的中点分别是P,Q,M,N,说明四边形PQMN是菱形的理由。命题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一一证明,可以在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教师指点,让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