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浅谈

作者:李红永




  教学策略是教育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教学过程的操作对策系统。教学策略离不开教学活动的方法、步骤、手段。当今的学生已不是单从白纸黑字的书本上获得信息,而是受形、声、光、电、文字、画面等众多传播媒介一同冲击,学生视野开阔,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向多元。为了适应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变化,教学方法、步骤要改革,教学手段更应融入教育技术,即教学策略必须转向以计算机多媒体及通信技术为主体的远程交互方式。因此,课堂“人机结合”教学策略的探讨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一)语文课堂“人机结合”教学策略提出的依据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人工教学方式至今已显得单调而苍白,教师凭借自身修养过滤、演绎、变通教材的内容,虽然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容易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坐享教师的心得和成果。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花费时间,课堂教学密度和节奏相对疏松,且教师是集体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易及时把握,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往往会成为一种遗憾。而随着多媒体走入课堂,取代教师的“机器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偏颇,课堂依靠教学机器呈现的程序,学生与机器进行信息交流,虽然照顾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结果也能迅速得到反馈或强化,但只侧重知识信息的获得,无法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的知、情、意、能的协调发展不足,教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使用不易体现,即教学机智难以在多媒体中一一体现,尤其是讲究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的语文教学,更不是纯粹的机器教学所能代替的。而适合现代化教育的“人机结合”教学方式,既强调了人工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又强调人机交流,形成一个新的交往沟通状态,这符合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要求。其优势在于:
  1.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自主能力,真正化知识为信息。我们知道,随着以知识为本到以智力为本,又到以人为本,关注人体生命质量的教育观念的变化,课堂教学也相应从注重传承知识发展智力到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持续发展的转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虽然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不惟教师的地位,而是让学生在学会自己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发现,融入新的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加大信息密度,加快传授节奏,提高学生辨析、获取、交换、整合信息的素养。“人机结合”既可以传递人的感情,又可以将任何形式的教学信息适时播放,形、声、光、电、文字、画面的东西可以随意转换,纷繁复杂的思绪见解可以明确切割、具体分解,而又可以省除文字抄写的费时烦琐。人机对话可以及时录入,传递交流次数可以增多,课堂信息传递节奏明显加快,学生在纷繁芜杂的信息资料中,寻找出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的信息资料,这无疑培养了学生辨析、获取、交换、整合信息材料的素养。
  3.教师有效地、及时地得到教学反馈,也为学习滞后者提供了弥补的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某些作用,教学的某些目标是任何机器无法取代或难以达到的。而监听学生讨论、检查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小组或个人的个别化教学、远程遥控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同步传送给全体学生等,其快速有效是人工无法企及的。同时,精心制作的课件可以多次多处播放,重复使用。学习滞后者可以进行弥补,温故研究者可以得到教学情境的再现,这实际上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我原有基础上寻求发展的方法之一,也是创新教育追求学生发展的体现。
  
  (二)“人机结合”的课堂教学策略
  
  1.以“人机结合”构成信息沟通网,形成合作互动机制,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守成为创新。在信息网络时代,文化传承的渠道得到拓展,这为人们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监控者,也是学生从各个信息渠道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且教师本身的学识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之一。但在资源共享的状态下,学生又可凭借他们的充沛精力和创造性,比教师早获取信息,与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学生在与同龄人相互交流、协同合作中,既互为信息源,又一同面对或应接繁杂众多、浩如烟海的信息。显然,“人机结合”会形成师生之间、人机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多向交流的信息沟通网。
  2.以“人机结合”创造“激情临境”效应,获得时间与空间、有声与无声、宏观与微观的快捷转换,刺激和加大思维跨度,培养信息重组、思维整合的能力。当今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是改善人的思维品质,让受教育者掌握探索知识的多向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的规律。而语文教学是讲求探究与实践的,不但强调整体感知,而且强调用心灵、情感去体验、用各种思维方式去发掘、把握文章作品的文化内涵,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要激活学生思维,提供直观形象,如临现场的“激情临境”感受是有效的手段。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描绘祖国壮丽河山、风土人情的,但学生未必到过那里。“人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学习内容。没有到过长江三峡的,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三峡的雄奇、秀丽和险峻;屏幕上一轮明月悬挂树梢,一个人在树下踯躅徘徊,就会想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把酒问青天”的神情和“起舞弄清影”的飘逸,体会醇厚的兄弟情,感悟“月圆月缺”的哲理和“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这些感性材料的信息传递,可以让学生直观文学名作展现的时代风云,让有声与无声、具体与抽象、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的事物在转瞬间随意切换,可以对着图文并茂的佳作进行品味和感悟,对生活场景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合理的剪裁。
  3.以“人机结合”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大训练的密度和节奏,提高不同情景下检测学习效果的准确度,提供多种多样的训练场景、能力演绎方式,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表现空间,切实提高语文素质。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语言文字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微机进入课堂训练,是黑板、投影等手段难以比拟的,如电脑屏幕上的规范汉字书写和正确的读音,对学生有直接的帮助,还可以提供频繁的反馈和纠正。如分析句子、句群、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可以直接在机上进行;人物纷繁、结构复杂的文学巨著(如《雷雨》、《红楼梦》)可以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地按讲解需要或阅读了解而加以展示演绎或提取;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阅读结束后,对文章的结构、主题、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进行归纳时,其密度之大、转换切割之快、条分缕析之明了,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它节省了文字抄写的时间,避免了学生在抄写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和负担,让45分钟课堂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课堂“人机结合”教学能更有效地提供学习效果的检测和拓展空间,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自选练习,如语音、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的规范练习,这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