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引导: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催化剂

作者:谢金慧




   [摘 要]新课标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引导是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催化剂,,有效的引导可以促发学生个性化习作,教师可以在校内活动中引导、在班级交流中引导、在师生谈话中引导、在媒体观看中引导、在事件反思中引导、在多元评价中引导、在作品展示中引导。
   [关键词]小学生 个性化 习作 引导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并“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新课标对写作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这些要求的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内容,提倡课外练笔,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进生活。教师可从校内活动、班级交流、师生谈话、媒体观看、事件反思、多元评价、作品展示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争议、思考,从而张扬个性,乐于表达,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习作。
  
  (一)在校内活动中引导
  
  学校、班级中常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也会让学生在活动之后写写日记。可是学生写出来的日记却以“流水账”为多,效果欠理想。难道说学生参加的活动是同样的,写出的作文也必然是同样的吗?当然不是,教师若能细心引导,活动日记也可以写得千变万化、有声有色。因为,就同一件事来说,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搞大扫除。在活动过程中,笔者抓住契机,在三三两两的学生之间巡回,有意识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你觉得现在我们大扫除的情形像什么?”“你是班里唱歌最好的,现在唱支什么歌最合适?”“咦,你刷的地面不如小芳多呀,怎么办?”“这个活动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最开心?”再安排几个性格外向、敢说敢问的学生充当小记者,而性格内向、平时写作也一般的学生充当记录员,对平行班的同学进行了关于此活动的即兴采访。后来交上来的习作中,作文个性便丰富了,有的学生把搞大扫除比作一场攻坚战,有的把自己比作“南泥湾开荒者”,达观的学生在习作中更多地描写自己愉快的心情,争强好胜的人则为了擦的窗户不如别人的干净而耿耿于怀。平时写作一般的学生因为经历了一次采访,从他人处得到启发,也写得比较灵活。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抓住感受中最独到之处,即使相同的事件,写出的作文必然也会各不相同。
  
  (二)在班级交流中引导
  
  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讨论。讨论是学生在团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又听取他人的意见,以促进学生对事物感悟的活动。讨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通过讨论,学生思想和情感都处于活跃状态,各种不同的想法都汇集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产生个性的思维火花。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两个平台,即书面平台“班级日记”和口头平台“每日回顾”。
  “班级日记”是一本硬面抄,每天由值日班长记载班级或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每天放学前,老师根据“班级日记”中的记载提出一个主题,供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在学生手中相互传阅,轮流发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鼓励图文并茂,提倡关注别人的看法,并在“空间”里体现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由于学生性格多样,有的学生非常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的却对畅所欲言尚存顾忌,因此,为了防止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原因而不愿参与,规定在班级日记里发表见解的学生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作为一次练笔,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从他人的练笔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提高思辨能力。
  “每日回顾”则是利用作业活动时间中的几分钟,让学生说说今天在自己身上或同学、老师身上发生过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听众们如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讨论讨论。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小活动,觉得这样的小活动轻松有趣,不容易厌倦。很多学生说,自己每天都盼望着这个时间的来到,急切地想听听同学的故事。每次放学,学生们都是边讨论边离开教室的,他们的日记里也少了很多无意义的流水账,取而代之的是对人对事的反思与创见。
  
  (三)在师生谈话中引导
  
  这里的谈话,主要是指师与生之间的谈话。教师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学生有无拘无束的灵感,一对一的谈话,能在朋友般的气氛中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最富个性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记录成文,同时又防止了教师因沟通不到位而轻易否定学生刚刚产生的想法与感受。
  有一次在春游途中看到了一头带着牛犊的老水牛,班上一个女孩子兴奋地指给大家看。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因为一看到这个场景,“舔犊情深”这个词马上跳进了脑中。于是抓住这个时机问:“你想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她说:“我想起了电视上经常放的斗牛。”笔者觉得有点好笑,刚想把“舔犊情深”这个词语告诉她,话到口边又咽了下去,改口问:“为什么?”女孩子说:“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牛,但是牛性格却不同,其实是因为它们有不同性格的主人。”笔者暗暗惊讶于学生的想法,连忙点头赞同,继续顺着学生的想法问:“你以前跟牛打过交道吗?你最喜欢哪一种牛?”过了几天,这个女孩交上来一篇习作,她先写斗牛:“那是一种威风凛凛、让人敬畏的牛——斗牛。它们和它们的主人——斗牛士一样,一生都是在观众们的喝彩中度过的。它们性格暴烈,眼神锐利。”又将旅途中看到的老水牛和牛犊写得活灵活现:“到了河边,母牛低下头,先用舌头微微触碰一下水面,再用肚皮试一试水温,然后才慢吞吞地趟进水里。急性子的小牛则不等母牛,嘴里还嚼着草呢,就躺进水里舒舒服服地享受开了。那头母牛用一种温和的眼神看着小牛犊,又看着周围的景致。”还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坐在牛背上的经历:“不知害怕的我总爱去逗逗大公牛,扯扯牛尾巴,抱抱牛后腿,它也不恼。外公见我如此喜欢它,就将我一把抱起放在牛背上。而那头被我骑在胯下的,不知比我大多少倍的大公牛,眼睛里仍是温顺的,和气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其实,正确地说来,牛的一生都掌握在人的手里,水牛的平淡一生也好,斗牛的威风一生也好,看的都是它们主人的心。总觉得,我更爱眼前这种不会要求什么、全心全意地做着份内事的水牛。”这篇文章是那次对话的结晶,回想起来如果缺少了那次对话,这篇作文诞生的可能性就小了,就算写出来了,可能也不会融入作者的那么多思考。
  
  (四)在媒体观看中引导
  
  曾听到多少家长、多少老师视各种媒体为抢夺学生学习时间的最大敌人。然而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若是一味“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读圣贤书”,那无异于闭目塞听,制造新一代的“书呆子”。仔细想来,电视、报纸使我们的眼界越来越广,坐在家中可以很轻松地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了解世界上的大小事件,解读神秘的科学现象,探索奇趣的野生乐园。对于学生来说,这源源不断的知识会在他们脑海里引发多少联想和幻想?他们不能亲历这些,但是便捷的媒体则是学生了解世界的良好途径。每周,笔者都会把电视节目报拿到学校中,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本周值得一看的电视节目,如《狂野周末》《为您服务》《发现》以及各地方新闻等,布置学生观看。结合看电影和电视,我指导学生写观后感,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是培养学生独特感悟的好方法。结合看报和杂志,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后,写下了一篇读后感。渐渐地,学生都敢于表白自己独特的见解,班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氛围。不同的情感,从笔端汩汩流泻。作文的天地,宽了;稚嫩的心灵,细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