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圆锥曲线中的变式教学

作者:梁长春




  变式教学设计注重的是能够学会运用,提高应变能力,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以拓展创新意识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发扬自己研究、自学精神,摆脱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你“教”我“学”这种被动的局面。数学知识大都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也要运用于生活,因此,学以致用是学生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题型一:轨迹问题
  [例1]已知P为椭圆上任意的一点,F1,F2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过F2作∠F1PF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交F1P于点M,则点M的轨迹为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第一定义,及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知:|PF2|=|PM|
  又由椭圆定义可知:|PF1|+|PF2|=2a
  ∴ |F1M|=2a,则点M的轨迹为:以F1为圆心,2a长为半径的圆。
  变式1:已知P为椭圆上任意的一点,F1,F2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过F2作∠F1PF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则点M的轨迹为______。
  解: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知:
  |PF2|=|PN|,|F2M|=|MN|
  又由椭圆定义可知:|PF1|+|PF2|=2a
  ∴|F1N|=2a,连接OM,则OM为△F1F2N的中位线,∴|OM|= |F1N|=a,则点M的轨迹为:以O为圆心,a长为半径的圆。
  变式2:已知P为双曲线上任意的一点,F1,F2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过F1作∠F1PF2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则点M的轨迹为______。
  解: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知:
  |F1M|=|MN|,|PF1|=|PN|。
  又由椭圆定义可知:|PF2|-|PF1|=2a
  ∴|F2N|=2a,连接OM,则OM为△F1F2N的中位线,
  ∴ |OM|= |F2N|=a,则点M的轨迹为:以O为圆心,a长为半径的圆。
  习题变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严谨的态度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能给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思维空间。
  
  题型二:最值问题
  [例2]已知椭圆 + =1内有一点P(1,-1),F为椭圆的右焦点,在椭圆上有一点M,使|MP|+2|MF|取得最小值,则点M的坐标为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是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求最值。
  解:如图所示,右准线l的方程为x=4,而l= ,由第二定义得 =e= ,∴2|MF|=2·
  |MH|=|MH|,∴|MP|+2|MF|=
  |MP|+|MH|≥P到l的距离,过P作|PH|⊥l交椭圆于M,易求得M的坐标为:( ,-1)。
  变式1:已知椭圆 + =1,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B(2,2)是其内一点,M为椭圆上的动点,则|MA|+|MB|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______。
  分析:显然B为椭圆内一点,要求折线|MA|+|MB|的长度,可通过椭圆的第一定义进行线段的转化,利用两点距离最短进行求解。
  解:如图所示,设椭圆的左焦点为A1,连接BA1并延长交椭圆于M1,则M1是使|MA|+|MB|取得最大值的点。
  事实上,|MA|+|MB|=2a-|MA|+|MB|=10+|MB|-|MA|
  ∵ -|A1B|≤|MB|-|MA1|≤|A1B|,
  
  要实施“变式”教学三步曲,必须做到:
  1.课前预习,强化自学。在例题、习题的变式教学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出疑问、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是预习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新课的全面预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好预习笔记,正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课前预习,巧立名目,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课堂初试牛刀。课堂教学是学生得以“解惑”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例题变式教学的关键。学生经过预习,新课内容已经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中起好主导的作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等量关系、千头万绪的理论辩证中寻觅,总结科学的解题经验。
  3.练习变式,借题发挥。例题毕竟有限,要进一步提高“变”的魅力,练习题正是学生用武之地,练习变式是例题变式教学的最后环节。将练习题自由演变,一题多变,借题发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巩固记忆,完善自身的应变能力、应试技巧,使整节课前课后贯通,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