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读出一个理

作者:徐勋贵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浙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个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笔者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等词的意思。
  2.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
  3.通过读读、议议、写写、演演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想象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扣“和”设问,“说客”备说。
  (1)轻声读课文,思考:蔺相如和廉颇从和到不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课文从哪里开始写到了他们之间不和的?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读后交流。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得给他个下不来台。”①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里能读懂一些什么?(廉颇很不服气,心里窝火,妒忌……)②从“爬”字,还可以感受到些什么?(廉颇很轻视,看不起蔺相如)③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廉颇此时不服气的心情,轻视的态度吗?④指导学生朗读。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真的要国将不国了。如果你们现在也是赵国的大臣,那么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劝他们和好)
  (4)可是,廉颇现在正是气头上,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如果我们要当好这个“说客”,就必须用事实说话。所以老师建议大家要好好读一读全文,看一看,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就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5)教师通过媒体出示学习提示:①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②学习建议:建议大家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③友情提示: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6)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7)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归纳出交流的要点。
  [点评]通过“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而没有能耐的吗?”这一提领性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在教师的学习提示下,学生有目标有方法地研读课文,更好地落实了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为“和”读议,“说客”劝和。
  (1)围绕“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开展“说客”说和活动。
  (2)采用“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的交流方式进行活动。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对几个重点句子的朗读和理解。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景,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发现蔺相如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②体会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蔺相如说的话。“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①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②从这里你可以发现蔺相如有什么特点?“我跟您拼了”——舍身救主,不畏强权;③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句子里的提示语里加上什么表示语气的词?(蔺相如生气地说;蔺相如怒气冲冲地说;蔺相如怒发冲冠地说;蔺相如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就用怒气冲冲的语气来读读试试。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读出感情。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①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蔺相如的这一番话里写了哪两层意思?②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有什么特点?(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
  [点评]眼看赵国形势威逼,学生不禁产生一种为弱者出力的欲望。于是每个人为了当好“说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阅读中感受人物的特点,在理解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预设中生成。更多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说出了自己个性。)
  (4)小记者模拟采访廉颇,此时听了“众位大臣”的劝说,感想如何?
  3.为“和”补写,再现情境。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前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语,你们能不能把他们当时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和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下属或蔺相如的下属看到大将军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写什么?请你任选一到二个角色说一说。
  (6)自由说?邛同桌互说?邛指名说。
  (7)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点评]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利用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通过想象写话,可谓水到渠成。在写话中学生再次感受将相两人博大的胸襟。通过联系文中的人物,让学生说出更多人对此事的理解,从而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这样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和”的理解。)
  4.作业超市,课外倡“和”。
  (1)作业快餐:小组合作,任选一个故事进行课本剧表演赛。
  (2)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为了国家利益,放弃前嫌,以和为贵”的中国历史故事,准备开一个“故事会”。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读《将相和》一文后感。
  (4)学习了《将相和》之后,围绕“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同学们课后准备,下一课我们将开展一个辩论会。
  [点评]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通过课外阅读故事会、写读后感、辩论会及课本剧的表演比赛,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接触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练习更多的语文学习技能,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也让“为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从大局出发,做到与人友好相处”的理儿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五)简评
  
  1.扣住一个“和”字——品读。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笔者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2.突出一个训练——读议。
  读读议议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读议“蔺相如不仅仅是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言行,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领读)、讨论,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最后深刻地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人。让读议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朗读中得到更多的训练。
  3.开展一些活动——生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语文学习却没有终止。在作业超市中,教师布置了“开故事会”、“开辩论会”、“举行课本剧表演赛”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也生成了更多的课内学不到的东西,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