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从全国优质课评比看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作者:蔡延林




   [摘 要]本文提出了生态课堂的概念,并着重从教学观念的转变,科学探究方法的实现,数学实验功能的发挥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四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教学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思想,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生态课堂”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其特点为:①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②课堂教学更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可持续性;③课堂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④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性的教学,其教学活动转变的过程应是: 教学 → 教与学→学与教→ 学教 ,使教学的基点、出发点、重点发生根本的转变。
  下面结合在温州中学、瓯海中学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谈一谈实现“生态课堂”教学的几种新理念。
  
  (一)课堂模式:在师生对话中形成,体现生态课堂的开放性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课堂应该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对话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开放的生态课堂。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来自山东省的一等奖获得者范佳老师在上《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整堂课可以说都是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而且提出的七个问题中,有些是没有固定的答案,具有开放性的。如问题1:你会求那些类型方程的解?问题2:函数f(x)=lnx+2x-6在区间(2,3)内有零点吗?你能把零点区间进一步缩小吗?问题3:二分法为什么可以逼近零点?问题4:用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的步骤有哪些?问题5:你知道二分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吗?问题6:用二分法只能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吗?问题7:是否所有的零点都可以用二分法来求其近似值呢?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在师生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更有活力、更有开放性。
  
  (二)教学方法:在师生探究中实现,体现生态课堂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可见数学课堂应架起探究的桥梁,实现有效教学,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新课标下的探究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践验证→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交流与发散应用,在教师的激励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的反思与评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迁移下,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表达交流与发散应用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新一轮的探究学习过程,实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理论——以人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发展创造力为最终目标。
  例如,范老师在课中有三处让学生探究。探究1:零点的初始区间的确定。方法1:图像法;方法2:试值。探究2:缩小区间的方法。探究3:零点的精确值。
  荷兰教育家赖登塔尔说:“学习的过程必须会有直接创造的侧面,即从学生观点看是创造,经过再创造获得知识和能力,它比被动方式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三)学习过程:在学生体验中完成,体现生态课堂的实践性
  
  从上表中可看出,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推测、探索,去查阅资料,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实践,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时间主人,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展现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说中学”,把学生放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学习中自主地提升能力。
  下面来看同一堂课的不同的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对比如下:
  
  通过上面比较可知,方法1是注重结果,方法2是注重过程。显然方法2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学习,有利学生的知识掌握,体现生态课堂的实践性。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吴清华老师设计了一节有关《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探究、数学实验教学: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数学实验。请拿出刚发下来的印有定圆F的白纸,按如下步骤操作:第一步:在圆F外取一定点 ;第二步:在圆F上任取一点P;第三步:将白纸对折,使P1和F1重合,并留下一条折痕;第四步:连接P1和F1,并延长交折痕于点M1,第五步;再在圆周上任取其他点,将上述步骤2~4步重复4~6次,便可得到一个点列M1,M2,M3……这个点列能连成一个很美的图形,大家想欣赏它吗?请迅速动手折纸,看谁折得又块又好。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数学现象的鲜明表象,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进行多方位观察和启发,得到结论切入正题——双曲线,使得整个课堂进程自然流畅,同时双曲线的定义和图像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悬念,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预想的效果。
  
  (四)新的问题:在学生反思中发现,体现生态课堂的可持续性
  
  生态课堂强调的是知识要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在探究中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态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反思并提出新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潜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展现并持续焕发。其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自主探索 →交流讨论 →学生反思 →提出新问题。
  综上所述,要实现生态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态课堂过程不是单一的授课过程,而是师生在多边相互交往的情境中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不断渗透生态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开放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实现课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