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跳出数学教学思维定势

作者:刘廷秀




  消极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或拓展新领域)时,受到原有思考问题成功的局限而处于停顿的心理状态,不自觉地用某种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已经变化的问题。
  人走路时自然左右摆臂,那是人体小脑的思维定势,同样大脑也不例外。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人的大脑的复杂劳动过程,也很容易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并受它的束缚。在解题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有时对题中的条件考虑不周全。有位哲学家说过:“数学是书写宇宙的一支笔”,宇宙何其大,所以学习数学要求有开阔的思维,脱离定势。
  学习几何可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解答数学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初中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标准图形的消极影响,使思维变得呆滞。在讲初中几何时有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只会画出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高线。这表明,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同一类型的程序或方式、方法,使注意力只着眼于概念所包括的对象的偶然的非本质的属性上,从而对智力活动的形式产生消极作用。
  伽利略曾经和一群小学生出过这样一道趣题,有A、B、C三匹马,A马1分钟可绕马场跑2圈,B马跑3圈,C马跑4圈,让A、B、C三匹马同时出发,问至少几分钟后三匹马在起点相遇?孩子们有的脱口回答12分钟,有的想了一会说4分钟,还有的说永远不可能相遇的。伽利略笑了,孩子们都跳进了他的陷井。答案是1分钟!这正是思维定势的陷井。
  怎样跳出思维定势,下面仅举几例,请同学们注意是如何化解思维定势的。
  
  (一)化局部为整体
  如图1:在高2米,坡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毯,问地毯长度至少需要多少米?
  分析:一般的学生会先求出铺在各小台阶地毯的长度,然后求和。但是此题并没有给出阶数和每个台阶的宽度和高度,更无从下手。
  解决此定势的方法是化局部为整体,即着眼整体。由图可以看到看到所有的小台阶的高度之和正好为AC之长,宽度之和即为BC之长,题目所求即为AC+BC之长,问题就解决了。
  
  (二)运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有时遇到新的复杂问题时,用常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改变一下思维方向,会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求(2+1)(22+1)(24+1)(28+1)(216+1)(232+1)的个位数字。
  分析:此题若算出数来看个位数字,无疑为笨法。可联系平方差公式,运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同学们都会,而逆用(a+b)(a-b)=a2-b2,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联想到的。下面给出解法:
  解:(2+1)(22+1)(24+1)(28+1)(216+1)(232+1)
  =(2-1)(2+1)(22+1)(24+1)(28+1)(216+1)(232+1)
  =264-1
  从上可看出216-1 个位数为5。
  
  (三)全面考虑,防止漏解
  [例2]甲、乙两站相距360千米,上午九点一刻,一辆慢车和一辆快车分别从两站相向开往对方车站,经过三个小时相遇,已知快车速度是慢车的1.5倍,试问两车在什么时刻相距90米?
  分析:要使两车相距90米有两种情况:①相遇前相距90米;②相遇后相距90米;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第一种情况都能考虑到,而对第二种情况多数学生容易漏解。
  
  (四)运用非常规思维
  [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x3-ax2-2ax+a2-1=0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看到此题后,x较容易先入为主作为未知数来求,求出x后再对a作出讨论,但此方法相当繁琐。若跳出常规思维,把a看作未知数来解,解法就豁然开朗了。
  解法:原方程可化为:a2-(x2 +2x)a+x3-1=0
  即[a-(x-1)][a-(x2+x+1)]=0
  可得x =a+1或x2+x+1-a=0
  因为原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数根,所以x2+x+1-a=0必无实根。
  △=1-4(1-a)<0 得a<3∕4
  通过上述几例,可以看到思维定势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数学中的思维应该是无限开阔的,这就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学会辨证地思维,既发挥定势思维解题积极的一面,又要跳出定势思维之外,让思维变得更广阔、更立体。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