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尹士美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这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挑战,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会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保持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比如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论、演讲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会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队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少先队相结合是思想品德课的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发现、超越,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对学生而言,“先进性”必须成为学习活动追求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学习方法的科学高效,可以是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独到深刻,可以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简便新颖,可以是知识运用于实践获得某种发现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己见、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批判性,以此来支持他们独特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有了创新精神,“高智商”才能转化为“高成就”,天才少年才能真正展示天才,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