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刘运洲




  历史上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人,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的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谈几点愚见。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老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如教《巴东三峡》这课时,可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法,采用灵活机动的教法: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通读全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比较对三峡不同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体会游记和一般记叙文有何不同。以上这种教法,便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善于探索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需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要提倡一问多答,要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能力主要受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方法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方法启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其创造素质。
  老师应引导学生提出有独特见解的问题,鼓励其创造思维的萌芽。如在学习《周庄水韵》这课时,在学完课文前半部分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除了以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什么?(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对于后半部分,学生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引出后文描述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第一次和第二次到周庄的主观印象可说是水墨画和版画,那么作者第三次到周庄,该是怎样的主观印象?(油画)这些问题虽没有一定深度,但能体现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一些实质性问题,非常难能可贵,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悬念,展开讨论,实现思维的交锋。应认识到学生思维的交锋比结论更重要,争论能使学生富有灵活性、独立性,并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创造思维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和浓厚的兴趣爱好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超人的创造力,同时也具有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寻找对策,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形象、有趣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浓厚兴趣。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开发、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进行分析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启发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并点拨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以播下学生未来创新的种子。
  2.参加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广开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课内与校外结合、学和用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