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张重载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增多,实用性增强,并以贴近学生的方式设置了“动脑筋”栏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质量。
  
  (一)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和解决问题,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无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渐渐地把学习当成了负担。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兴趣去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提出问题:近代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抵抗,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之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层次指导,教师只启而不发,不干涉学生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都在讲过去发生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为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笔者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如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笔者选择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片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伟大时刻。又如上《最可爱的人》一课时,选播了电影《上甘岭》中志愿军在缺粮、缺水、缺氧等重重困难下,坚守坑道的画面。尽管只是片段,但一幕幕景象、一幅幅画面和历史教材紧密结合,学生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不仅提升了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故事情节的再现,深刻了解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
  
  (三)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初中历史学习强调趣味性,这需要结合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历史课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从而乐学、愿学。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想办法,加强学法指导,真正地“授之以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如上《最可爱的人》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上课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真实地感知那段历史。同时提问,分小组讨论。最后,留几个思考问题,让他们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积极,教师只参与讨论,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效果很好。
  
  (四)培养情感,唤起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关键在于情感目标的落实。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多方面、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情感的闸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整个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不应该把他们当成被动接受的对象,应该以他们为主体,充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也才能得到应有的能力培养。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已经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所以,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学是真正的“教”学生和“育”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