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谢翠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验的全面展开,理想的创新教育绝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是应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道德得到提升。早在20世纪初,美国实验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经提出:在教育中,要反对灌输。健康有序的教育一定是反对灌输,尊重学生个性和自由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创新精神。
  
  (一)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学生主体
  
  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学框架,而应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语文世界。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为每个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天空。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特别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学生,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需要;他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教师只有投入全部的身心,去接触、了解、感化教育对象的灵魂,才能使他们全面领悟生命的内涵,规范好自身的意识行为,体现人的创造性本质,因此,审视和评估教育,绝不能只局限于多少知识的灌输。
  学生的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年龄特征只是学生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典型的、一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即使是同一年龄的学生,也有发展早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受周围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渐增多,个性差异也就越来越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不同的层面,发挥各自的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功能性还没有充分发展。一些教师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不顾小学语文内容自身的系统性,自己决定取舍,加深表达的难度,这会使学生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不利于今后的语文学习。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格式的规范性,往往采取听写、仿写等诸多方法来指导作文,力求使学生做到整齐划一。从表面上看,学生的语句变得通顺了,写作也变得有条理了,其实这样做很容易泯灭学生的天性,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变得畏首畏尾,束手束脚。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解放学生的身心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常常是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机械记忆,不能开展创造性地构思、想象与重建。要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严谨、有序;另一方面必须营造宽松、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着眼于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民主的氛围最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天分,也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中,学生才敢说、敢问、敢干,其创造的潜力才能得以较好的发挥。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罗杰斯也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教师要养成耐心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并和学生亲切交谈,建立和睦的班级氛围,对在学习、生活中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教师要经常向家长宣传创新教育的理论知识,使学校、家庭协调一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创造力的适宜环境。
  生活处处皆学问,时时有语文。创新的基础在于原始资料的积累,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认识、理解语言的内涵,实现量化的知识向物化的实践全面转变。
  
  (三)开放语文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语言实践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J.S.布鲁纳用认知结构及其组织特性解释学习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说》。他指出,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形成一系列的反应。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创造性,具体表现在:制订教学计划既要考虑“面”,也要兼顾“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语文教育必须服从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服从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既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既要紧扣教材,又不应将教科书看作是凝固不变的。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品质联系起来,结合新的时代信息,补充教材,才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
  过程都是以“动态”而存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更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一个认知、重组和实践的过程。杜威曾经指出:“使学生认识到他的价值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在学生尝试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表达,主动实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通过思维,学到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培养。教师还应以积极的态度创设创新的基点,积极对待每一个学生闪光的创新之举。
  
  (四)构建创新模式,鼓励学生再创造
  
  构建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经之一,旨在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适用于大多数的语文教学活动。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构建了如下模式:“创设语言情境→提出诱导性疑问→引导解决问题→给予积极评价。”
  这一模式以解决策略多样化为线索(创设语言情境),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为手段(提出诱导性疑问),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内核(引导解决问题),全面调动学习的活动性、积极性(给予积极评价)。在实施这一模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提倡学生进行再创造,提倡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每一部分都应考虑学生语言的呈现力和思维的直觉性,积极的评价正是学生前进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