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作者:骆新霞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科学能力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本文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论证的过程。
  1.教师的成长过程决定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只有经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审核、修正,才能使一个教师真正地走向成熟。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物理新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教学方式以模仿加记忆为主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学生的探索兴趣;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的反思案例
  
  传统教学主要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而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则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以“力的分解”为例,在传统教学中,课本直接通过一个例子“拖拉机拉犁”引入新课,说明一个力可能有几个效果,然后就说到如何分解一个力,如果“力的分解”不具有唯一性,怎样才能做到唯一分解……之后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并要求学生记忆并模仿。这里,学生仅仅被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听来特别累。这样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消退,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后,笔者在上该节内容时,首先采用趣味实验和学生参与引入新课——在一根细线中间挂一钩码,逐渐增大两线端之间的距离。在增大过程中,学生惊奇地发现:线断了。然后,请两位身强力壮的男生上台表演拔河比赛,结果相持不下,再请一位小个子女生,指导其在绳中间用力一拉,这时全班同学看到女生居然将两位男生都拉动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到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以及如何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时,笔者设置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的互动实验:让同座位同学相互配合,其中一人用手叉腰,另一位同学拉他的肘部,让其说说感受……这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既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新知识,又体会到原来物理就在身边,打破神秘感,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物理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可从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
  1.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对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多研读物理学杂志、物理学方面的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书籍,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掌握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还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高中物理教学。
  3.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首先,要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从自己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收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其次,教师应及时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审核、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卢灿华.物理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