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作者:马向阳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都是围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新颖而全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用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三个维度”对于正在由应试向素质转轨的语文教育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语文教育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正确理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极其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对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训练,使原本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成了机械地拆解字、词,分析语法、修辞的繁琐文字游戏课。另外,在以分数定成败、以成绩论英雄的背景下,教师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如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为原则,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没劲,教学效果差劲。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要求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更没反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抛开那些不实用的知识,进一步强化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历练。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合理地实施,不应该厚此薄彼,有所偏废。试想没有知识,能力又从哪里来?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入手,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的能力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上,否则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严重后果。即使是新课标已明确要求不考的有些语文知识,教师也要教给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一个“新”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把语文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
  
  (二)注重“过程和方法”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不重视学习过程、只片面注重学习结果而出现的普遍现象。过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看重的都是学生的最后成绩,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时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需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照搬在卷子上就行了。这样把形成结论的生动多样的过程变成语文知识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分离了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语文学习已成为学生的一个沉重负担,学生厌学甚至逃学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变,语文教学是很难有出路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关系,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及表现,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巩固知识阵地,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很努力但结果又不太好的学生,教师也要充分肯定他(她)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帮助找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兴趣、有劲头。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地打开语文宫殿的大门。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简单枯燥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去质疑、去表达,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式学习、辩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在各种学习方式中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实用的、灵活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在课余组织语文学习方法交流会,请优秀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大家一起研究语文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在各种媒体上收集语文学习的各种经验和方式方法,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方法对头了,学习语文也就事半功倍。
  
  (三)培养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技能的,又有思维情感的,还有态度价值观的。有的显性,显而易见;有的隐性,润物无声。这多方面的功能不是人为地外加,而是语文本身所拥有的。语文属于人文性的学科,人文性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洞穴中的囚徒”这个著名的隐喻,道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把人、人的灵魂和精神引上真理世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要求如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学生在咀嚼、品味、推敲语言文字的同时,人文因素便会潜移默化地浸染思想、情操,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反应和发展,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成为崇高精神的洗礼场,这样学生在语文知识增长的同时,健全的人格也随着提升。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学生不仅要掌握其语言表达的艺术,还要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美。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进行深入的探求,充分揭示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技巧和语言魅力,发挥作品对认识生活、教育今人和陶冶性情方面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融合在一起,三维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认真研读,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施好这三个维度,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