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创新教育在美术《设计·应用》课中的体现

作者:孙玉翠




  《设计·应用》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
  创新能力是每位学生都具有的潜在素质。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就曾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他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他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应用》课最能体现出来。例如,笔者在初二美术《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中,利用欣赏感受、激发灵感?邛多项引导、拓宽思维?邛自主合作、创作展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欣赏感受,激发灵感
  
  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绘画过程中的灵感则是整个创造过程的引索,灵感与创造欲望并肩而来,促使创造活动顺利完成。激发学生的灵感,即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用一些形式美的信息刺激其思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得到一些语言、文字、造型等信息符号,从而引起精神的愉悦感。理念的产生、感受知识的积累是创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标志·设计》一课中,首先让学生在电脑屏幕上欣赏一些不同功能的标志,如商标、公共标志、大事件或节庆活动标志、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标志……让极具象征意义的图案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充分运用作品的感召力、感染力供学生欣赏、品味。当播放结束时,笔者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些标志有什么感受?”有的同学说:“老师,有的标志我见过。”有的同学说:“我感觉这些标志设计的很科学。”还有的同学说:“标志设计太简单了,我也会……”这样,学生对标志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隐隐约约产生了一定的创作欲望,创作灵感便不期而至。
  
  (二)多项引导,拓宽思维
  
  每位学生都是一棵朝气蓬勃的新苗,在教育过程中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教授鲁道夫·阿思海姆指出:“现代教育,教师的任务是刺激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因为,这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心理氛围条件。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挥创造性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掌握的工具材料,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灵感和塑造自己的个性。也只有在开放性教育的“自由精神”召唤下,学生才能感应“无拘无束的气氛”,才能“自由的呼吸”,实现大胆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本课中,笔者先让学生感受标志设计的特点和应用功能,然后又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了它们的实用性、题材和构成形式,最后才回归至大胆的想象创造。
  在拓展学生创作思路时,首先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结合学校或班级活动设计一个标志”,当学生选择设计学校标志时,便板书:“三贾中心学校”,然后问学生:“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回答积极踊跃。有的同学说:“校名三贾”,有的同学说:“突出中心校”,有的同学说:“学校”,还有的同学说:“本校的特色,九年一贯制试验基地……”接着问:“当你选定主题后可采用哪种类型来表现呢?是具体形、抽象形、文字形、文字符号……?选定类型后又可以采用哪种表现方法呢?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同学们纷纷举手,思维活跃。学生逐渐明白了;“设计途径原来有这么多!”创作思路一下打开了,“设计”也不像原本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学生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涌起了无数快乐新颖的联想,许许多多想象丰富、形色俱佳的图案符号自然而然展现在纸上。爱因斯坦说:“全体人们的完全一致,即使可以做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学生的作品展现出来了,有的设计了具体形的标志把“三贾”校名设计成大山、三个太阳、三个同心圆、三角形……;有的设计了文字形的标志,有校名字型的变化、英文字母的变化;还有的设计突出了学校的象征,采用了红旗、建筑模型等。班级活动标志更是主题鲜明,运动会标志采用了运动场上运动员的动态、体育器材等,艺术节标志采用了文艺演出时表演者的动态、文艺器材琴键盘、音符、话筒等。看到一件件别具一格、构思新颖、主题思想突出的作品,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个中学生的手笔。从他们的作品中,仿佛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霎时变成了祖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祖国未来的设计师。对学生实施创造教育,不是力求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为孕育烂漫的花期,展望硕果累累的未来。
  
  (三)自主合作,创作展现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决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要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集、加工处理相应相关信息,回答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中,“设计”虽然内容较多,但重点却在“应用”上。首先,要结合学校活动进行,如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因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知识和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提倡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应建立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本课中,可先让学生把设计好的标志图案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共同感受,分析这些图案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然后讨论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作为我们的校徽、班徽、活动标志……再建议学生根据图案把模型制作出来,选择容易找到的各种工具材料制作。于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始分组讨论如何实施完成这项任务。讨论结束后,在班长和各组长的指挥下,有的学生去搜集各种材料,有的学生去寻找工具,还有的学生准备颜料……全班同学积极主动,忙的不亦乐乎,后来在展出时得到了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渲染了雅致的室内环境,还使学生明白了“学以致用,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丰富的设计知识、技能的积累是富饶的土壤,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发芽并孕育出美丽的花朵。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形成强大的后盾和源泉。这节《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创作潜能。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才能使当代青少年在快乐创新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也使美术教育更多地闪现出人文精神与理性智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