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试论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作者:翁秀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这为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改变传统,培养出更符合新时期需要的新人才。引用一句古话,就是应该“不拘一格教人才”。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经验来谈谈对于“不拘一格教人才”的点滴看法和做法。
  
  (一)挖掘学生熟悉的教学素材,注重直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对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直观的观察、思索对教学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有一部分学生总会分辨不清。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让一位学生上讲台当模特,让其他同学从这位学生的左侧面、右侧面去仔细的观察。通过把观察者和这位学生一起转动,把影子投到黑板上,让观察者明白:当你观察到的是小熊的右侧面时,小熊的正面向左,否则方向相反。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学“9÷4”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9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9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起“余数”的概念。在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举例:某家人办婚宴,有68人参加。宴席上每桌限坐8人,至少要准备几桌?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68÷8=8(桌)……余4(人),这时启发大家说:“剩下的4个人怎么办呢?他们不吃饭了?”“不、再多准备一桌。”从而解决了8+1=9(桌)多准备一桌的问题。数学问题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改变教学策略,在“错”中让学生巩固掌握已学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解答一个习题要运用多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往往不能兼顾,这样作业出错得多。老师如果点到他们的疼处,他们会记牢的,对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例题: 根据你学的知识,下面的式子你能写出几个()÷()=4……3。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学过表内乘除法,也就是说除数一定是一位数。根据以往的经验,笔者先让学生说,学生很自然的说出除数是1、2、3、4、5、6、7、8、9,他们没有兼顾余数。笔者接着问,“你们确定了除数就是这几个数吗?还有疑问吗?如没有,你们就根据除数、余数、商分别求出被除数,写出各个除法算式。”而后,学生写出了九个除法算式,有的学生才发现除数是1、2、3的算式是错的,因为除数一定大于余数。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会记得更牢,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在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时, 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把抽象的东西直观的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态的情景中学习知识,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四位数的读、写法》一课时,在计算机上出示0、1、2、3、4、5、6、7、8、9这几个可以在屏幕上可以随意移动的数。然后,报出一个数,让学生利用鼠标移动这些数,使它们组成老师刚才报的数。以前上课总是老师在操纵电脑,这回轮到他们操作,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所以都跃跃欲试。这堂课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师生共同协作完成了教学任务,且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通过学生的参与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众所周知,在教学上“法无定法”。教师的一切教学方法都应遵循教学规律,实事求是。教师要经常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并不断学习,随时吸取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老天“不拘一格降人才”,教师就必须“不拘一格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