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作者:范久新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不管教法如何翻新,讲解的过程如何详细,学生们考试时仍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甚至是一些十分低级的错误,以致于让老师发出“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的感叹。这样看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数学老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提高学生准确审题的能力
  
  首先必须教会学生正确审题。所谓审题,就是必须正确理解题意,切忌走马观花,这是正确解题的先决条件。在动笔之前,必须让学生弄清未知的是什么、已知的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能否被满足,是否要确定未知,条件是否充分,有无多余、有无矛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作出相应的辅助图形,引进适当的符号,把条件分成几个部分,规范地表达出来。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有足够的胆量放手让学生去直面一道完全陌生的题目,先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去自主探索,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并提醒学生:以前见过此题吗?是否见过形式上略有不同的题目?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题目?是否知道可用的定理?注意未知!考虑一个熟悉的未知相同或类似的题目,这是一个已解出的有关的题目,能用它吗?能用其结果吗?能用其方法吗?为了用它,你能引入辅助元吗?能否重述此题?能用不同的方法重述吗?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妨改变叙述,更换条件,让学生去尝试一道有关的类似的易于下手的题,一道较一般的题,或是一道较特殊的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由此及彼。
  在问题与问题的碰撞中,学生往往可以打破常规,克服障碍,在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同时一些奇思妙想也会随之而来。老师仅在必要时加以评价和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如果仍不能解决此题,能否解此题的一部分?假设只考虑一部分条件,已知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可能会怎么变?能否从已知推导出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否找出可用于确定未知的其他已知?如果需要,能否变换未知,已知或两者,使他们更接近?另外,在拟定方案时是否用了全部已知?是否用了全部条件?是否考虑了题目中的全部必需条件?然后进一步总结出学生思维中正确与创新的一面,指出其有局限性或缺陷的一面,并与学生共同寻求改进方法。
  
  (三)提高学生的知识网络化能力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是一个有机的数学小系统,这个小系统是由其网络决定的,并且它的网络是相互联系的。数学网络决定着数学解题方法,网络蕴涵着方法,网络提示着方法,网络的丰富性决定着方法的多样性,网络的特殊性决定着方法的特殊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来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抓住数学网络这一根本去进行分析、转化、联想、构造,解题方法便有章可循,从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四)提高学生引申拓展的能力
  
  在每年的中考试卷中,总会出现一些难度并不很大但背景新颖的题目,突出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应变能力。其中有些题目如果换一种叙述方法或更换一下背景,能做出来的学生可能要多得多。由此看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把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落实。一个问题解决后,并不能匆匆而过,还要着手做好变式引申拓展的工作,以充分发挥每一个题目的价值。
  这里所讲的引申,主要是指对精挑精选的题目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恰当合理的引申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情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引申过程中,一定要自然流畅,切忌牵强附会,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网络基础上,有梯度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使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感觉是在预料之中,从而能产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解题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引申,而且引申题目的数量必须有“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不能认为多多益善,这样不但会造成题海,增加学生的无效劳动,还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在解完一道题之后,不能就万事大吉了,还应该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特别在复习阶段,只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甚至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反思,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在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等不会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减弱,网络性差。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在解题中的不精确,对概念理解的不深刻,考虑问题的不全面而导致的错误结果,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的正误作进一步的反思,从反思中辨别解题过程的真伪,辨别错误出在何处,产生错误的根源又是什么,如何得出正确解答,通过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其思维精确化,概括化。同时,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案。学生通过反思,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审视、去思考,从而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