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从新课改透视学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国前




   [摘 要]新课改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全面理解和客观定位新课改是顺利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改 全面理解 客观定位 学校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现在已全面启动了第二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改革是一场阵痛,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在。每一所普通高中,每一位高中校长,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将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开始新一轮赛跑。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态度、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以及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成败将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全面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
  
  1.新课改是办学理念的变革。此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由追求多年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由“筛选+淘汰”培养模式转向面对全体学生,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真正实现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目标;其特点之二是由原来的教育行政部门一统到底、整齐划一转向权利下放,实施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特点之三是由“独立+封闭”办学模式转向“开放+共享”办学模式,由原先的学一种教材、坐一个教室、跟一套老师、答一张试卷转向选多种教材、必修加选修、走出校门从事社会实践和探讨研究,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述诸多课改特点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是由点到面、由过程到结果、由现在到未来,真正关注每一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新课改是培养模式的变革。普通高中的任务就是从校情出发,从学情出发,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选择,实施个性化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铺路搭桥。社会发展需要各型各类人才,学生的兴趣、特长及爱好各有差异,他们的志向、追求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好解决办法。一个人一生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做得很好,甚至做得很出色。教育者如果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给予培养教育,才是有真正价值的成功教育。剖析我们的传统教育,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习惯用同一尺度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恰恰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他们的兴趣爱好。适应的,成功了,成了“宠儿”;适应不了的,自然掉下队来,成了“失败者”。诸如此类的教训是很多的,也是很惨痛的。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之一,就是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带来的诸多弊端,为广大教育者指出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3.新课改是评价学生标准的变革。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广大教育者拥有新的人才观,要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此,评价学生不是唯分数论高低,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有选择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就应该因人而异,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应该因人而异。例如,一名学生酷爱数学,而且数学成绩尤为突出,对此就应该在数学方面重点培养这名学生,为他将来步入数学王国搭建平台。而另一名学生成绩一般,但她的歌唱得却很好,如果在她唱歌方面进行雕琢,即便她的学习成绩一般,她也未必不能成为歌唱家。可见,评价上述两名学生的标准就应该是因人而异。相反,如果用一个标准评价他们,他们可能谁也不是好学生,谁也不是人才。
  4.新课改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课程改革其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本次课程改革实验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要发生如下变化:
  (1)学中干,干中学。从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教学要求到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及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许多东西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新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才能完成新课程要求的教学任务,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累,善于归纳提炼,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打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传统说法,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2)合作共享是教师教学行为中的突出特点。教学模块的设置、导师制的确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的并存,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充分合作。教各模块之间的教师、教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教师、带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教师从此不再孤军作战,而是及时交流、相互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团队意识在新课改中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
  (3)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真正得到体现。新课改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这就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围绕学生个体需求和未来发展实施有效教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理性客观定位高中新课程改革
  
  从《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可以看出,此次新课程改革不是对过去传统基础教育的彻底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教育取得成果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借鉴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而提出一系列的改革。为此,我们应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对待此次课程改革,切忌走向极端,对新课改进行客观定位和理性分析。
  1.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未来的教育竞争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竞争。学校的生命力和增长点在于学校的信誉度,在于学校的品牌和特色,而学校的信誉度、品牌和特色取决于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加强和改善硬件设施,为课改顺利实施提供前提保障。课改要求校长具有全新的办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课改要求每所学校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评价考核到检查评估,都应按照新课改要求而设定。上述诸多方面都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是新课改的目的。
  2.新课改的归宿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的生命力,是学校生存发展之基。新课改进一步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名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其实质是进一步强调大面积提高。笔者认为,考试是验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必须出台考试改革实施方案,它也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保障。坚持考改指挥课改,课改为考改服务。不论怎样改,目标都要放在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上。
  
  (三)新课改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综上所述,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的生命力来源于学校真正按教育规律办学,违背教育规律的竞争,则是恶性竞争,其后患无穷。“泡沫效益”已在当今社会没有立足之地。人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学校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外因。真正决定学校生命力的是学校的领路人,是学校的领导班子,是全体教师和教辅人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对我国传统基础教育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它对任何学校都是新的挑战,对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次严峻考验。在新课改面前,我们都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学习。新课改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将会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对本次新课改持积极态度,抢抓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制高点,采取扎实有力措施,定能赢得本次赛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