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作者:马 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孟老夫子主张把弓拉开,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朱熹认为“学则须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要在“设疑?邛释疑?邛无疑”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的问题设计形同虚设,甚至名存实亡,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些教师的提问大而不当,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为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还有些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发现”和“思考”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探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探索月球的奥秘》时,在讲述了 “吴刚伐桂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纷纷提问“月球上有些什么东西?”“月亮为什么会有盈亏?”“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开发月球?”“我们应不应该开发月球”……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将学生带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自然进入了探究的最高境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会提出一些往往不能触及问题实质或宽泛的“大”问题,如学生常常问“为什么这样”,这些问题太大太宽。这时,教师要想办法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能将问题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深入、更接近学生认知水平、更加接近科学本质。从而让学生易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二)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当学生有疑问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会得到充分的调动,这时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当其经过努力之后,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笔者指导学生就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再加上细节描写的分析,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等,这时学生已对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再提出: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形象的理解?闻先生的精神、品格、作风早已成为了具体可感的了。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完成要求。这样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更有学习探究的热情。在教读《愚公移山》时,学生把握了故事内容之后,探究热情高涨了。此时,老师适时提出了以下问题:①你怎样评价愚公移山这一行为?②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愚公是真愚还是不愚?③假如你是愚公,你又该如何?这些问题立刻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有的结合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特点,有的结合当今环保的知识,有的结合课文本身知识各抒己见,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了,很多学生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种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实践证明,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提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把探究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芦花荡》中设计这样的问题“二菱看到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出以下的一些结果:别看他那么大的年纪,还真是个老英雄啊!我们革命多几个这样的英雄,敌人一定会被赶出中国!我可真是小看了他……这样的探究感悟,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