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举步维艰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作者:周道贵




  笔者从重点高中进入教研室任历史教研员的三年多来,跑遍了本市18所农村初中和城镇2所初中,几乎听完所有初中历史教师(专职、兼职教师)的课,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抽样、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在目前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可以说是“带着镣铐跳舞”,举步维艰。2008年《历史教学》第3期钟德芳老师对此已经有专文论说,本文谨从一孔之见予以补充。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脚本”——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目前,本市初中历史教材使用的是北师大版。该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大量的材料、图片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栏目设计形式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兴趣。单就插图而言,在数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容量,真正是“图文并茂、左图右史”;从插图的形式上看,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在教材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有文物、遗迹、遗址、名胜古迹的照片,有想象图、有复原图、示意图,有地图、平面图,有人物画像、书法字画、拓片等。从插图反映的内容上看,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族、军事、地理地貌等,真是无所不包。尤其是有关经济、文化艺术内容的插图分量大增,其丰富的内容非常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人文精神;从图文的版面布局上来看,插图的安排错落有致,和课文的文字内容较融合,还附有说明文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绘制质量看,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图表简洁明了,简直就像一部图说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其理解、审美、综合、分析、思维等各种能力。
  北师大初中《历史》教材存在着许多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调研中,教师们也反映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
  第二,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从新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来看,这一目的非但不能达到,相反还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难度。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内容适合大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特别是目前市场上,符合课改精神、编写质量较高的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并不多,而且有些资料题目较为老套,有些与教材不配套,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带来了困难,甚至反而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目前教学评价体系的“魔力”——历史学科地位太尴尬
  
  学业考试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还很不均衡,本市的优质高级中学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初中学生的要求,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评价体制下,学校、家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总分多就多学,总分少就少学。在整个中考总分只有20分的历史,一些学生不屑一顾,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和考查。由此对历史在初级中学调研和教学研究活动中,据初中历史教师普遍反映:上历史课做其它作业、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学生不完成历史作业甚至完全放弃;个别学校也采取了“有利于”提高中考成绩的实惠“措施”:减少或砍掉历史课;规定历史学科作业量;在制定奖励措施时历史学科教师只算一半等。历史学科的“尴尬”地位不言而喻。
  镇江市2006、07、08年中考考试科目、分值、考试时间表
  
  (注:政治、历史两科各以总成绩的20%记入升学成绩)
  
  从表上可以看出:历史学科与其它六科一样成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科目,充分说明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历史知识是学生终身必备的知识,历史学科应具有应该有的地位。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是很不平等的,历史无形之中被划入了“第三世界”。按总分成绩的20%计算,它与“第一世界”的语文、数学、英语相差100分,与“第二世界”的物理、化学相差80分。从分数的差异中我们看到了历史学科的地位——“副科”,尽管历史教师不愿这样称呼自己的科目,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从中我们也进一步看到,好的评价制度的建立需要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创建良好的评价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三)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的“畸形”——历史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目前,初中历史教师缺乏应有的稳定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专业水平、无私的敬业精神。
  1.在队伍方面:历史课在初中属于常识课,中考时在文化课中占20%。鉴于这种情况,有些初中领导根本不重视历史课。目前本市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的现状是: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七、八年级,大部分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语、数、外等科多了的教师或过几年要退休的教师被领导“照顾式”的安排教历史的(见下表)。试想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笔者个人认为,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有些初中缩减历史课课时,历史课成为“自学课”。
  
  《2007—2008年句容市初中历史教师一览表》
  
  2.在课堂教学方面:笔者每学年大约听100节课左右,50%是初中历史教师的课。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进)树优(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于是,历史教师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因为他的职业生存不允许他去讲故事,他要在优胜劣汰中保住饭碗,他要完成杂七杂八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不会讲故事了。他们学会了应试训练,学会了照本宣科,学会了编选试题,学会了下载试卷,学会了中考走向分析,学会了知识点之间无血无肉的连接。课本中历史人物不再鲜活,历史事件不再生动,“历史”只是密密麻麻的代码。当学历史完全为了考试的时候,历史学科还有什么人文味?没有故事的历史课堂该是怎样的滋味?新课改所倡导的多种评价体系并举的理念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在听了许多初中历史教师课之后中,笔者的感觉是:有的教师只是应付教学任务,对新课改精神根本不知道;个别学校的初一、初二兼职教师更是在“磨洋工”,有个别教师上课时间只有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自习;作业布置也是应付差事,有的没有或者不批改;有的学校甚至不要求“小四门”(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有作业。这些情况在向学校领导汇报后,校长可以说也是一脸无奈与尴尬:无专职教师分配来;中考比分太少……。对此,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历史学科一点“爱”。
  
  (四)历史教学设备的“缺腿”——教师授课捉襟见肘
  
  由于中考历史学科地位较低,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受到冷落,在教育体系中被置于边缘的地位。许多学校历史课被看作无足轻重,历史教师的地位也随着降低(历史教师是三等公民),处境尴尬。许多中学,包括重点高中(学校收入甚巨)对历史学科的经济投入几乎为零,每学期只发给历史教师一本课本和《课课练》,其他什么也没有。全校几名历史教师共享的历史资源只有很少,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教学教研活动也很少参加。农村中学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师的情况可想而知,这是许多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苦涩与无奈。
  笔者在全市中学调研中发现,由于目前多数学校经济困难、资金欠缺而无法购置相应的教学配套设施:史地多媒体教室没有或严重不足;一线教师不能使用电脑或能使用的电脑数量严重不足;老师缺少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笔搞课改,实在是步履维艰啊。此外,新课程要求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电影院、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总之,新课程要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老师要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实践,但是教师怎么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何处理时间、资源、资金、安全等问题都是值得考虑的。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这几年初中历史教学调研中的感悟与思考。当然,这些问题有的是大环境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课标制订部门、教材编写者、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会极大地推进初中历史课改的深入开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应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