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初探

作者:施江华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由此可见,走进经典著作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方。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文学对涵养学生精神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按照这个精神,新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并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就是要以名著阅读代替快餐式阅读,以文学鉴赏审美能力的提高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经典中尽享知识人生。那么, 怎样让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的灵魂沉潜于文本,提升自我呢?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较好。
  
   (一)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要使书籍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指路明星,关键在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书读多了,教师的语言会鲜活而丰富;教师的教学会常教常新,而这必将使学生爱上语文。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教师走一条充实而美好的读书之路,才能指引学生走出一条充满诗意的人生之路。当今社会,学生处于庸俗文化的包围中,只有教师做个爱读书的人,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至于让学生在庸俗文化中迷失方向。
  
  (二)根据新课标和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新语文教材设有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这是根据新课标和中学生认识规律制定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应遵循这一规律并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制定阅读计划,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生的阅读感性多于理性(少数酷爱读书的孩子除外)。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停留在童话、寓言、小说上。初二、初三学生更爱看一些反映自己年龄段心理的小说,思维趋向理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并调查学生的阅读意向,在教材原有推荐书目上,再向初一学生推荐《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哈里波特》《昆虫记》等;向初二学生推荐《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化苦旅》《 三国演义》等;向初三学生推荐《热爱生命》和欧亨利、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在推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和启迪中,慢慢喜欢名著。
  阅读名著是个长期的过程,有学生会因兴趣转移或课余时间不足而放弃,也有学生会因单纯追求情节去突击。因此,有必要对阅读内容、进度作宏观调控。教师可根据情况每两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堂阅读,课余时间自己阅读。采取课堂阅读的目的是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目,对阅读内容、进度进行宏观调控。只要遵循了规律,采取了恰当的方法,并做好了宏观调控、指引及督促,名著阅读就容易坚持下去,阅读习惯也会随之养成,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每册书的名著导读是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殿堂的明灯。读前如果采用多种形式对作者、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精彩片断、阅读方法等做介绍或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名著魅力,产生读书欲望。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除了朗读、背诵、讨论、赏析教材提供的精彩片断外,还可补充赏析自读课本中《筑路》一节。不少学生坦言他们很敬佩保尔,也感受到小说语言的精彩,但书中的内容太“革命”了,没信心读完。于是,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保尔和佟妮亚相识及他们最后一次相见的情节。补充这两个情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并且借保尔理性的处理与佟妮亚的情感,给学生又上了人生新一课。
  很多人认为对学生阅读冲击最大的是电视、电脑,这些大众传媒的普及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它们的优点,推动文化走向多数人。比如,于丹的成功就在于她“激活”了沉寂已久的国学土壤,唤回了国人尘封的记忆,点燃了人们再读经典的欲望。学了《信客》后,可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推介,但学生的阅读并未蔚然成风。后来中央台举办了青年歌手大赛,笔者马上让学生收看歌手大赛,注意聆听、感悟余秋雨先生精彩的点评。学生收看后,立即被余秋雨先生儒雅的气质、渊博的知识、流彩的语言、理性的思维所折服,这时再大力推荐他的散文,就收到极佳的效果。
  再如,很多学生反映《三国演义》中虽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许多地方不太理解。于是,笔者借假期放《三国演义》的机会让学生读名著,电视剧和书本相辅相成,倒真让学生品出了许多“味”。电视剧淡化了书中的一些内容,演员精彩的表演也帮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 除了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外,还可以采用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笔者曾开展“名著人物猜猜看”和“我最喜欢的作品推荐活动”。“名著人物猜猜看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出题目,而“我最喜欢的作品推荐活动”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身边的人、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悟对阅读的推动,似乎比名家的推荐更有效。
  
  (四)鼓励探究创造,追求深层阅读
  
  名著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就不能叫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对话与交融,真正的阅读要透过文字表象,从作品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上面的举例中可以看出,利用传媒不仅可以点燃阅读的兴趣,还能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分析中,促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阅读。
  写读书笔记也不失为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的好方法。在名著阅读中,学生对作品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美词佳句、名言华章的摘抄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促使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以举行优秀读书笔记展、优秀读后感展评活动,以优秀领跑、推动整体进步,来促进名著阅读深层次化。
  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也是很好的方法。同桌、学习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大家相互交流,认识在交流中不断修正、提高、丰富。譬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推荐学生阅读他的另一小说《项链》。在读书交流会上,多数学生认为这篇小说辛辣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爱幻想、追求享受、图慕虚荣的本质。但有位同学却说她同情并欣赏玛蒂尔德,认为她的丈夫才是作品中应该嘲讽的对象。他平庸、安于现状,缺少应有的进取之心,甚至对未来生活没什么幻想,他注定要平庸一生。而玛蒂尔德,她渴望着挣脱现实,梦想着幸福,不安于自己的命运,这并没有错。只有这样努力,才有机会改变命运。不过,她不仅没有摆脱命运,还承受了强烈追求带给她的惩罚……所以她同情并欣赏玛蒂尔德。对这一观点,大家先觉得惊讶可笑,后来听了她的阐述,觉得她很有思想。笔者热情地赞扬了这位学生。学生在这样的共同交流中,不但拓展了视野,弥补了认识的不足,还激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能力。
  初中生求知欲强、独立意识强,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眼光从名著出发,联系实际,进行主题探究。如在学了《出师表》《隆中对》后,就确定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看三国人物”。话题虽大,但要求只选一个人物进行深入认识。讨论中,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较为统一,但对曹操的认识是截然相反的。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笔者将阅读推向深入,针对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进行了辩论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怎样让阅读经典落到实处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在倡导知识型社会的今天,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经典著作,尽享知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