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作者:刘树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势必落在课堂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来获取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将用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问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有否研究价值呢?其实,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认知能力,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它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研究”的条件
  
  学生“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取决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首先要确定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及时掌握“研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活动,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素材,特别是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还要努力把封闭式的、程式化的“研究”过程变为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
  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放“研究”的途径。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自由地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把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甚至是长方形……第二,拓展“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研究”的成果向课外延伸,从而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研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梯形地块的面积,特别是通过测量梯形的高,可让学生展开想象,促其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的整合优化。最后,要正确指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使优势互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研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更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习题的知识功能较重视,而对它的教育功能不够重视。数学习题的解答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没有认识到数学习题是一个载体,通过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数学习题解答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坚持数学运算速度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析数学习题条件的实质,以及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其中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及时摒弃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善于联想、善于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好处多多,能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