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岳 辉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内涵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应努力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采用议、演、画、唱等形式,以活动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语文素养,进行交流与探究。
语文实践活动是对片面强调知识掌握、忽略情感价值的反思,是对教育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是对封闭性学习的调整。它通过趣味浓、涵盖广、活动效度大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直观的操作,并由此产生交际需要。因此,实践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目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走过场”的观念中,落实在实际中也是以打打闹闹为多,教学策略简单化、机械化,训练价值不大。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虚假繁荣,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对落实创新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多大帮助。
2.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巩固学习成果。但究竟采取什么形式才能起到实效呢?这就涉及到方法。目前实践活动组织中教师存在几点不足:一是方法过于单一。实践活动落脚点应在教育作用和训练的价值上,一味地放任,只能把实践活动演变成游戏、绘画等,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努力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发展因素组织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元认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转化。二是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必要的指导。教师应重视实践中产生的生成性知识,组织其探究、思考,然后重新审视与考察知识要领,帮助其建立积极的知识体系。
3.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处在零散的、作坊式的组织状态,大部分活动都是教师依据自身的认识、教学的需要安排实践活动。从积极的角度看,这在一定程度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适应了教师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生成性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是由此导致的目标不明、方法欠科学的个性缺陷也暴露了出来。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多学科整合、多情境应用、多角度拓展等优势被忽略,学校缺少必要的统筹安排与管理,在走向生活与自然中欠缺了理性的色彩。
(三)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语文实践活动实施不能脱离语文教学,要顾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切实地安排在课内或课外,实行专题与个性并行,整体与个体结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提供机会。
1.课堂实践活动。所谓的课堂实践并不是单纯地依托课堂来单独训练,而是把活动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倡导“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创设丰富、灵性、和谐的教学情境,真正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
2.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的外延很大,语文课外实践即是要把小课堂与大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要求他们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如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让学生去街头寻找错别字,然后说服别人改正错别字。再把当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丰富日记内容。回到学校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在这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调动多种感官,以积极的心态关注生活,参与交际,积极合作。同时,经过交流,学生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易用错的字,这比空洞的说教、反复的训练效果也更好。
(四)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时采用生生互评、父母评议等形式,激励内在动机。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避免甄别和选拔的负效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民主、充满期待的氛围。
大语文教学提倡广阔的学习空间,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