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席合朝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使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两者辨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科学整合。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
中学物理教学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较多时间写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较多。例如,在《浮力》的教学时,必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于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因此,教师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这样活泼的动画效果、图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这一切正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
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现象、过程,可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简谐振动》这一节时,往往感到吃力,似乎听懂了,但一做题尽出错。原因是振动问题综合性强,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变化快、变量多,较难掌握。通过演示“简谐振动”课件后,使振动过程放大、放慢,学生得以仔细观察多个量的变化。而且在课件中,不同鲜艳色彩的箭头把各个力的大小、方向、变化都显示出来,教师边操作边讲解,讲起来轻松,学生听起来也轻松,课后的测验成绩远远地优于以往。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多媒体课件的效果更加明显,它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系统地重复彼此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如在复习《圆周运动》过程中,可把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卫星运动及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讨论小球脱离轨道的条件及各种圆周运动问题中的最值问题;复习“碰撞”问题时,可以用课件来演示各种碰撞。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
中学物理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能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容易产生迷惑。此时,可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中学物理教师应努力掌握网络技术,尽快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