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莫让晨读成摆设

作者:杜雅娟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安排了晨读课(即早读),但部分教师却没能很好利用,以致早读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教师没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对学生听之任之;学生则盲目去读,兴趣所至,信手翻开,吼上几声,往往“有口无心”,结果事倍功半。有鉴于此,有的老师干脆将早读改为练习课、讲析棵。笔者认为这样做不妥,因为这样忽略了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声音负载着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课堂朗读并不充分,而早读是语文朗读的重要阵地,是课堂不可缺少的延续和补充。中国的文字决定了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文字美,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内在的神韵美。正所谓:酒不品不知其香,书不读不知其意。
  
  (一)加强朗读的益处
  
  1.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的语言从那里来?一是生活中的耳闻目睹,二是从书本上读来的。加强朗读可以让学生说话有条理,有文采,即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坚持朗读也会敢于说话的。
  2.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文章是有机的整体,可在课堂分析中却成了字、词、句、修辞的碎片,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意味学生无从体会。读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写的基础,更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理解。
  3.朗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富兰克林说过“空无一物的袋子难以站的笔直。”学生写作文时,搜肠刮肚,抓耳挠腮,但仍一片空白,主要是书读的太少,积累不够。早读课上识记名言名句,背诵美文佳作,厚积薄发,才能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正是活跃时期,学生的记忆力强,我们必须重视早读,但读书不能放任自流。“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只是一句笼统的话,并不能指导学生。学生没有目标,随意性大,效果就不好。因此,教师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训练学生。
  
  (二)加强朗读训练
  
  首先,要提出基本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朗读,提高能力,然后分阶段提要求的读,读准字音,语句连贯,了解大意;推敲词语、内容,读出节奏、停顿、关键词,从而深入了解课文;评品意味,结合主题,声情并茂的读。有了这些具体的要求,学生才能有的放矢,逐步提高。
  其次,结合每学期课本编排的体例与培养训练目标、要求,加上适当补充,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课文。例如,学习《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对写母亲的部分更加理解,笔者又补充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朗读时,有的学生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从而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讲诗歌时,一方面要求学生读出感情、韵律,另一方面自己选择几首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诗歌,让学生朗读。如学习郑愁予的《错误》时,笔者又从他的诗集中选几首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依托课本,适当拓展延伸,增强学生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一定会提高。
  另外,有创新、有变化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经常采取灵活多变的读法。
  1.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一些文质兼美、感情充沛的课文,教师应仔细揣摩,认真体味。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流畅、有激情的示范性朗读,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这样,不仅有助于避免学生读错,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引发情感共鸣。
  2.配乐朗诵。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当文字与情调相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朗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播放一段曲调优美的琵琶独奏,学生沉浸其中,更能体会白居易的高超笔法。
  3.竞赛读。学生应准确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字音和朗读要领,流畅正确的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尤其是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掌握。教师可以时不时让学生分组比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兴趣,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增强了理解能力。
  4.表演式。对于寓言、戏剧等体裁,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切磋,这样学生既获得了乐趣,又获得了知识。
  5.演讲式。早读中可以按排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显示自己。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文采的语句、短小精悍的美文、有哲理的故事等,让学生上台演讲,大家点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知识,一举两得。
  形式的变化会让学生更有兴趣,感到读书有味有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总之,早晨是人记忆的黄金时刻,校园里,应该是书声琅琅。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读,更应让学生读好,让晨读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