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应用题教学

作者:韩跃钦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呈现于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和应付考试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在教学应用题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就题论题、多例一法、对号入座、僵化地套题型套解法等。这既有碍学生的思维训练,又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理念也不相符合。所以,在解决教学应用题中要努力拓宽思路,强化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摆脱题型束缚,灵活思考角度
  
  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往往出现审题定题型化、解题套方法的定势模式,学生像套用公式一样生搬硬套,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或学过相关的新知之后,应当示范并鼓励学生拓宽思路,灵活转移思考角度,优化思维,巧妙解题,摆脱题型束缚,思路广阔,寻求灵活简捷的解题方法,以使学生的思维优化得到充分体现。
  
  (二)挖掘隐含条件,相机灵活转化
  
  有些应用题,显性条件少而隐形条件多,好多已知条件比较隐蔽,数量关系又较为复杂。这样的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显得生疏费解,解决起来非常困难。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隐含条件,教会学生灵活实施局部转化或整体转化。使隐含问题显性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设想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 ÷ 时间”可以求行的速度。通过这种隐含条件的转化,学生就很容易解决问题。
  
  (三)打破固有思路,寻求解题捷径
  
  “可逆性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石”,可是低年级学生对顺向思维比较敏捷,而对逆向思维则是比较迟钝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特别要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些应用题如按原定思路解,会出现此路(包括知识局限)不通或解答过繁等情况。遇到此情况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放弃原来想法,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一般低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三个条件,而直接有关系的条件有时不止一个,这时可知条件也就不是一个了,在这种情况下题目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解法。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四)突破思维定势,注重能力创新
  
  思维的创新属于思维的高级形式。这种思维在当前小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中也应力图有所体现。语言是思维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和结果,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
  所以,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直观认识了各个已知条件后,再叙述数量关系式。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让学生先由直观到表象,最后再抽象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由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分析题意,抽象、概括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数量关系的能力。如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体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题意,运用实物,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按照不同的条件得到不同的摆法,得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明确每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接着就可用线段图分析,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的比较,认识到条件、结论不一样,解答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并从比较中,知道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些感知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要求学生概括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总之,数学的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应用题的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