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上好中学美术课

作者:贾建英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它不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生画画做做的简单形式,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美术课教学的重大变化。美术课堂作为美术教育的主阵地,其内涵的拓展,也必然在形式上表现出全新的面貌。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搞好美术教学的五点做法,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更新美术教学观念
  
  过去,有不少美术教师把美术课上成单纯培养美术人才的技术课,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削弱了美术课的育人功能,降低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目前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教学旧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心灵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种目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用美术作品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去感化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要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有些美术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美术教学知识,特别是缺乏对“美术教学大纲”的细心学习和深入理解,在备课和上课中往往只重视课时教学的目的任务,而忽略了阶段性甚至整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漫无边际、杂乱无章,缺乏教学上的节奏感,失去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因此,要上好每一堂美术课,首先要深入理解“大纲”的精神实质,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才能抓住根本,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才能靠纲靠本。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开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话点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教师的思想境界、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或潜移默化或直接作用。教学方式的变化有赖于教师理念的变化、更新。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呈开放的形式,这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一种开放的心态,并以此来铸就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美术课要有教学程序的变化。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做调查或搜集各类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则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为主,多放少辅,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获得审美的方法、创造美的方法,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热情,甚至一节课不一定要个什么结论或结果。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历史、关注他人、关注自我,在这种关注中形成崇高的人生观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写生体验、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探究创造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是教师教学的新形式。
  
  (四)教学内容要广阔
  
  应该说现行的美术教学在内容设置上涵盖已相当广阔,既有历史的又有地理的,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既有民族的又有乡土的……但以新的课程标准来对照,它仍然受到了学科本位意识的制约,受到教学习惯与教学模式的制约。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变更,教学的形式日趋开放,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美术课教学内容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原来的教材仅仅成了教学中的一种依托,教师要在既有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拓展和开发。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生事物也不断地涌现,学生对身边的新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把这些内容引进课堂也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五)要重视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出发,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容易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要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首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其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然后,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上去细细的体味。最后,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