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作者:李增沛




  现在,不管是哪一级学校都是将成群的学生编成班级,学习统一的教材,同时这些学生又由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教师进行辅导。从中不难看出,对于学生来说,统一的东西太多,统一性占了主导地位,个性化的空间实在太少,共性掩盖甚至抹煞了个性的存在,往往使一些学生的特殊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屡见不鲜。长此下去,轻则贻误学生的前途,重则妨碍整个民族的心理向开放进取方向发展的进程。
  为了培养中国跨世纪的人才,既要使他们具有丰富的学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有自己健全的个性。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个性陶冶、塑造、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值得中学教师去认真研讨的一个课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的,然而在认识的道路上,儿童都要独立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脑力劳动具有很大的个体性,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儿童的性格和许多不易观察的条件。”这段精彩的论述,揭示了一个矛盾现象:集体化的教与个体化的学,统一化的引导与多样化的思考。在这对矛盾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一味追求程式化的教学,要求千篇一律的答案,维持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出现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定势,出现了在校应考成绩优秀,走向社会一无所长的奇怪现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营造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有利环境。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发现学生之间个性差异,才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心理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将来顺利进入社会创造条件。
  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较高的智能、强健的体魄、较高的审美能力,而且更应该具有开拓、创新、坚毅、勇敢、自主独立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敢于创造和进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历史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1.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不爱学历史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当学生在考试中看到好成绩,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时,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增强学好历史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才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3.克服困难,磨练学生的坚毅性。“学贵有恒”,坚毅性是学好知识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尤其是要学好历史,单凭动机、兴趣,情感是不够的,必须具有遇到困难不灰心,、确立一个目标后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意志。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对于学生成功就自满、失败就灰心的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形成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个体的终身来说,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点任何事都干不成、干不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要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