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夏兴勇
(一)创设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力。学生学习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精力就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也就越来越好。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因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充分利用教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搭建一个和谐且有意义的朗读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并与学生一起朗读、表演,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角色扮演,使学生爱读。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在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相机诱导,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表演的乐趣,学生会越来越爱读。笔者在教学《赤壁之战 》一文时,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融入文本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表演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3.激发欲望,使学生多读。小孩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老师可利用这一点来诱导学生阅读。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完一个生动有趣故事后,特意告诉他们,这故事是从《安徒生童话》里看到的,激发学生课后去找这本书来读。下次故事会,读了这本书的孩子就成了主讲者,主动讲述自己学到的故事,这样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教会阅读方法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千篇一律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给学生传授最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提高阅读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的阅读四字诀是:一“想”、二“画”、三“写”、四“读”。
1.想,即想象。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故事、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读后闭上眼睛想一想,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画,即勾画和绘画。就是边读边按要求画出有关内容,或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深理解,根据阅读内容,描绘出表述的物象。如学习古诗只要借助绘画,效果更佳。
3.写,即仿写和摘记。就是照某个精彩片断或句子仿写一下,以加深理解;边读边记文中的佳词佳句,不断积累素材。
4.读,即精读。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读这类文章时要熟读精思,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和作者同悲同喜同爱同恨,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架起鼓励与自信的桥梁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心理和生理未健全,自觉性、独立性较差,往往难以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容易兴奋,易于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闹脾气等现象经常发生,这需要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加以调控。
课堂上构建起合理的评价机制与鼓励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自觉性、坚韧性的有效途径。更新理念,使过去单一化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方式,由学生、教师、家长收集并做出的相关材料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以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之目的。让学生乐于参与评价,使评价的信息来源更丰富,结果更全面、更真实。
在课堂上,对取得进步的孩子,把他的成功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夸赞,这样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孩子充满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进步不大的孩子,要常说:“只要你再用心一点就会更好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读得比别人更棒”之类的话,相互信赖,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评价与鼓励,成功也会让他们感到惊喜。
(四)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自觉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明确告诉我们,学生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要增加课外阅读量,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本着“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原则,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和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形式是在班上组织成立读书兴趣小组,让学生定期汇报读书情况,经常进行读书比赛,并颁发奖状,让书香氛围牵引学生的美好心灵,使读书成为生活的乐趣和精神“食粮”。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自觉的阅读习惯也就形成了。
总之,促进学生“阅读”的教学途径还很多,教师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去摸索、探究,让阅读感悟叩开语文学习之门,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习得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发展,更多地体会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