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情商

作者:范满贯




  人的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就是情商,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更要充分调动学生情商因素,让他们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情商
  
  1.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中,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兴趣,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迸发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与学形成和谐共鸣,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其次,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讲,效果比严肃的说教要好。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观念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育者应摆正位置,要尊重、爱护学生。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鼓励他们大胆思考,积极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说错了不要紧,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3.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面向全体,不能偏爱一部分,忽视另一部分(特别是学困生)。其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更重视、更喜爱、更尊重。
  
  (二)以愉悦乐学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商
  
  1.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在黑板上顺便写出一串数“123、258、97652、110023、146023”,问: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一分钟内回答,结果当然是学生都无法做到。这时改由一个学生写数,老师和学生比一比,看谁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好奇的心理使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小学生有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教学方法来加以引导。低年级教学中可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在中高年级则可强化观察、操作、实验,让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先动手测量自己的数学书、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再合作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并合作计算教室内墙的表面积是多少,如要粉刷教室需要多少材料等。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3.多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提问、作业批改和其他数学活动,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的火花。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有个学生在板演“1375+4829”时,忘了十位上有进位,订正时你可能给个“×”就完事了。可要是在学生做对的数位上都给“√”,只在做错的数位处划一个“?”那会怎样呢?学生一看,四个数位做对三个,只在十位上忘了进位了,以后要认真了。这样既不损伤学生自尊心,又纠正了学生习惯上马虎的错误,教育效果完全不同。
  
  (三)注重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好学数学的内在情商
  
  1.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操作、实验活动,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心理发展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学法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他们克服认知障碍,用直接或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其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2.创设多种师生、生生合作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做法,减轻学习压力。儿童天性好动,教育者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地去实验操作探究、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与人沟通与交流等,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获得情感与态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进行的,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或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在活动和交流中轻松学习。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记忆得深刻。
  3.注重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教学还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还要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