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初探

作者:张英巧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控制与调节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澡,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筒沿竖向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三是通过变换那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做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例如题组:①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千克,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4/5,刚好用完,这桶油漆有多少千克?②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4/5千克,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1/5刚好用完。两次一共用去多少千克?③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用去4/5千克,刚好用完,这桶油漆重多少千克?
  这种变换叙述形式的练习,尽管问题叙述不同,但学生通过仔细审题,很快便能理解这几道题的实质都是求这桶油漆的重量,从而培养了积极思维的品质。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当然,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 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就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