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建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作者:周利华




  [摘 要]让枯燥、沉闷的数学充满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探讨了建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活力 途径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让枯燥、沉闷的数学充满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建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呢?
  
  (一)教学引入有活法
  
  由于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枯燥,对学生吸引力较弱,很难引发学生兴趣。因此,给知识赋予生命力,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把“悬念”的作用引进课堂,就会使枯燥的数字符号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趣、很有味。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切圆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谁买雪糕”的故事:公园里有一座圆塔,不知直径有多大,甲、乙、丙三人来到近前,都说自己能够测算出来,便商量决定,由甲、乙两人打赌,谁测得对,由对方买雪糕;若测错了,当然要自己掏钱来买,丙则勇敢地当上了“裁判”角色。甲先测,他让乙站在塔外一点,又让丙另找一点,这点正好能使丙的视线贴着圆塔看到乙;然后,甲自己也找到了一点,这点能使甲的视线同时各贴着圆塔见到乙和丙。在三人站立处都做上记号,然后量得每两人间的距离,再根据量得的距离确定圆塔的直径。乙在甲测完后另选一点,也如法炮制。结果呢?甲测得的三个数据为17米,25米,26米:乙测得的三个数据为17米,25米,28米,三个数据中有两个一样,按说第三个也应该一样,可现在却相差2米,这使“裁判”丙深感为难。同学们,你们知道甲、乙的原理是什么吗?又该谁买雪糕呢?你能帮丙当好这个“裁判”吗?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课堂气氛热烈起来。有的说“甲买雪糕”,有的则说“乙买雪糕”,在学生争论不下的时候,笔者不失时机地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学完这节课的内容才行。于是,好奇心驱使他们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另外,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也经常是引入新课,诱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比如学习“垂线段最短”内容时,笔者先提了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如果我们要过马路,一般会怎样?为什么?”学生答:“笔直着走,最近。”再问:“那你们知道它的几何根据是什么吗?”这样,就能很轻松自然地引人新课,并让学生感觉数学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二)教学形式要活泼
  
  形式要活泼,不仅仅是追求课堂上的热闹,更要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比如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在电脑上显示两圆由远及近运动分别形成的五种位置关系,这样使过程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形式也更活泼,讲解更清晰,记忆更深刻,而且更为省时,扩大了课堂容量,效果好。
  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的多样化,并不只限于计算机的使用,也许一个模型,一张幻灯片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教师的语言、体态、板书等都是教学的载体,只要是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三)教学气氛要活跃
  
  要让课堂活起来,必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师生间在知识内容上才有沟通,而且情意共鸣,更能促使信息反馈畅通。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激励学生的语句,禁止有损伤学生人格的语言,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要明白成功是最好的激励。学生从学习成功中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为此,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都能经过自己艰苦探索,获得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活跃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四)学生思维要活化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思维活跃流畅、创造性精神涌动”。为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启迪直觉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培养逆向思维;加强知识联系、训练横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发散思维。
  例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引入的教学情景设计: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明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
  [做一做]①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②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6cm。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这样的引入,其中渗透了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和发散思想。通过学生的“议一议”和“做一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实践性、完备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另外,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科目间的混合思维训练。如在初一数学的配套练习册中已经出现了用英文表述的数学题,有的则在文学故事中做数学题,如“李白无事街上走,提着酒壶去买酒,遇店加一,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光壶中酒,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这些例子虽然只是数学与其他科目的简单融合,但对强化学生的思维是有好处的。
  
  (五)学生探究有活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一般要追求数学的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但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是有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人,因此,数学课堂要有探究活动,教师要能提出探究性问题。
  比如,(初一内容)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长方形的长比宽多4厘米,求面积;若改变长和宽,请你设计怎样扩大长方形的面积;若将第1题中的4厘米改成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长方形的面积会怎样变化?通过上述的尝试、探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若将这根铁丝围成任意封闭图形,你觉得什么图形面积最大?像这种层层递进、最终探究总结出结论的题目是探究问题的典范,大多具有灵活、巧妙、层层深人、归纳性强等特点,适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使探究极具活力。
  在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大胆去做呢?实践证明,创设一个能让人人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参与到问题当中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画图、测量、观察后,发现、归纳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具体实施如下:①画出三角形ABC;②将学生分为三组,根据中位线的定义,分别画出如右图的三种情况的图形;③分组进行观察、测量,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
  
  这样来推导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定理发现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弄清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来龙去脉,而且训练了图形的各种变式。同时体会了发现定理时需考虑的多种情况,而证明时有时仅证一种情况即可的这一分类讨论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到发现定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知识对学生是新的,不必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而是可以将原来的推导过程重演,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种价值,不低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新的启蒙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全面性,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有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如“做一做”等,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学习“由立体图形到视图”的内容,在上这节课之前,就布置学生自己制作或找各种立体图形,如各样的棱锥、棱柱、圆锥、圆柱、球体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不仅焦急地等待上这一节课,还互相评论和欣赏他们的作品。上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随意摆放图形,然后从各个方面去观察、想象平面图形,并画出三视图,最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杰作和看法,互相补充、改进。这一节课,虽然教师讲得很少,主要任务只是和学生一同观察,帮他们正确识图、画图,但整个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得非常地热烈、积极。于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点,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而变得具体,教学效果非常好。
  
  (七)结尾要留活意
  
  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结束后,传统的教法是小结,给学生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笔者认为更应留出时间让学生突发奇想提出疑问,或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激情和悬念走出课堂,让那些对数学有研究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这样的结尾比只是简单小结当堂知识点、留个书面作业有益的多。
  建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要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