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浅析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和谐意识的培养

作者:赵富德 苏敏娜




  [摘 要]建设和谐的社会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谐的社会是多元素的统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学生物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内容中包含了许多和谐的元素,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和谐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和谐 中学生物 教学
  
  和谐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和谐是一种境界,它不是运动与生命的寂灭,而是指矛盾在人类可以自觉调节,并能促进自然的进化与人身发展的间限运作的境界,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和谐。和谐的社会包括多层面、多角度的范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当中,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可能还会由此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将意味着整个社会不能达到和谐状态。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生态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来源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自然环境又影响着生物及其发展。因此,生物教学需要贯穿环境生态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认识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要通过生物课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认识与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教育,从小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全日制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学生进行环境生态教育也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谐意识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生物理论让我们深刻理解和体会到环境、生物、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以达到课堂教学中所应期望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树立起某种长期的好的思维惯性,就要建构起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发展,注重有效的学习性课堂氛围,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宽松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来创建持续有效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对生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和了解。
  
  (一)创造和谐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同样也需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把学生孤立起来,必须给他们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用心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具体在教学上,应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处在一种放松的心理心态中,从而保持积极而主动地学习态度。当然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适合生物科目的学习,同样适合其他中学课程的学习。在良好的和谐环境中学习,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发展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内涵所在。
  
  (二)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和谐意识
  
  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部分。生物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和谐关系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式下,人类逐渐认识到和谐生态与自然环境对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生态环境危机引发了人类对现代环境意识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人类认识到人类社会要长期发展和生存,必须放弃狭隘的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观念,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建立现代环境意识观。这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建立现代和谐的环境意识,教会人们热爱生活并保护自然。
  中学生物学教材蕴涵了丰富的和谐内容,并有机的分布在课程的各章节中,主要有:生物的多样性;动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这些生物学知识有着一个共同的内涵,那就是和谐。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把这方面的知识有机的同和谐环境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和谐思想的培养,使学生从中学时候起牢牢地树立起和谐社会的概念。具体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今的实际情况列举鲜明的例子加以形象的阐述说明:如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对外发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近年来,黄河干流近40%河段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变成“排污河”。因工业和农业污染,内蒙古段乌梁素海最大的鱼不足3两。黄河上游的湟水河在青海省境内流长约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农业生产。可近年来,湟水河的水质污染急剧恶化,致使沿河边很多地里的小麦引灌后被活活烧死。2004年以来,云南因生态环境灾难已导致1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6.4亿元,1000多座水库和小型电站正在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像这样生动而鲜明与和谐生态自然相关的数据,教师可以从相关的媒体得到,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在教学中加以阐述,就能给学生以强烈地震撼,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自然,思考社会,建立起动态和谐的生态理念。
  
  (三)多手段运用,强化和谐意识
  
  和谐观念在意识形态里是一种思想,意识是需要强化并形象构建的。中学生物的教学过程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的地方,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强化抽象的和谐意识,并加以具体化。同时,生物学的本质也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体会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借用录像、电脑、投影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声、光、图像动态的视觉冲击。在课外,组织学生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进入相关工厂,了解“三废”的排放、整治的情况,并到环保部门进行有关咨询,写出相关调查报告并对调查报告进行讨论。
  中学时期是培养一个人思想情感、意识思维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思想对学生未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趋向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和谐思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宋龙妹.中国古代“法”的自然和谐[J].湖北大学学报,1994,(4).
  [2]庄锡华.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的终极追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6).
  [3]尹永忠.生物教学中环境道德品质的培养[J].宿州师院学报,1999,(3).
  [4]何靓.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1994,(2).
  [5]王秋芬.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物学教学[J].廊坊师专学报,1992,(2).
  [6]周曼谊.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J].浙江师大学报,1997,(11).
  [7]陈怀狭.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2,(112).
  [8]赵俊杰.生物教学渗透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之我见[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