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地理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

作者:程南云




  [摘 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地学习,突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本文从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促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 自主提问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大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如此,使得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不久前,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坦言:“不愿意提问题,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丘教授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也正因如此,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这就使得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提问意识呢?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索与教学实践。
  
  (一)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科学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让学生明确: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地理学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而首先就是提出问题。哥白尼通过长期观测和计算,发现托勒密用本轮均轮模型构建的地心说有问题,进而提出了日心说;魏格纳对大西洋两岸大陆形状、生物的相似性产生疑问因而有了大陆漂移学说。在课堂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现成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更要学习他们的科学质疑的态度,对看到的地理现象能寻根究底、不断提问。
  告诉学生,问题“提出”重于“解决”。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更要形成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一个地理现象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正是通过不断提问才能不断地接近现象本身。当学生真正认同“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重要结果”时,才能勇于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不断地进行提问。
  
  (二)营造和谐自由的提问氛围
  
  地理课堂中要让学生敢问,就需要让学生感受到 “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和土壤,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想,更不敢多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用鼓励、赏识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不切主题,教师也应加以积极引导。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答案。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让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心理的自由。假若置身于一种严肃、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多想,也不愿多想。因为害怕提出问题会被老师责怪,会被同学笑话,因此,即使有了想法也不愿提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波利亚说过: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教给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的提问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1.抓住矛盾,提出问题。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蕴涵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问题的产生往往由矛盾处开始,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矛盾提出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地理规律,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球在每年的7月初公转经过远日点,恰逢我们夏季;每年的1月初公转经过近日点,而我们处于冬季。”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与生活观念的矛盾冲突:太阳离地球近的时候应该是夏季,冬季当然是地球离太阳较远的时候,从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夏季比冬季热,怎么会是在远日点呢?7月初地球在远日点应是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时候,全球理应都是冬季,但实际的南北半球季节为什么不一样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这类问题反映了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矛盾,导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2.在比较中提问。地理知识因其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内容丰富广泛,类别复杂多样,需要将彼此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平时教学中,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影响太阳年辐射总量因素时,教师展示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请学生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分布情况。学生经过认真比较之后,提出问题:“四川盆地的纬度比内蒙古高原低,为什么太阳年辐射总量却没有内蒙古高原高?是不是除了纬度因素外还与地形有关?沿海地区为什么普遍低于内陆地区?是否还与降水多少有关?”又如,在对地球昼夜温度与月球进行比较之后,学生提出:“为什么月球表面温度的日较差比地球表面大得多?”等等。
  3.联想提问。我们常常根据两类地理事物或两种地理现象在某些方面(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产生联想,并由此入手提出问题:这些对象在其他方面是否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什么?教师教会学生各种联想,可使学生遇到问题,迅速地引起联系,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提出新问题。联想可分为类比联想、相对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等。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时,让学生运用联想的思维方法大胆地多角度地提问,结果短时间内学生们就提出了不少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①用类比联想法提出的问题:在北回归线附近因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以晴朗干燥为主,在非洲形成了撒哈拉沙漠,在阿拉伯半岛也形成广袤无垠的沙漠,为什么在我国没有出现沙漠反而形成“绿洲”呢?②用自由联想法提出的问题:假如青藏高原是一片青藏平原,那它的气候特点将是怎样?它对新疆的气候又会产生什么影响?那时,塔克拉玛干沙漠还存在吗?③用相对联想法提出的问题:美国的地理位置与我国相近,为什么它没有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④用因果联想法提出的问题:我国的季风气候是由全球最大的洋——太平洋和全球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那为什么欧洲却没有季风气候?
  4.在批判性思维中提问。批判性质疑就是学生不依赖已有的地理方法和结论,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大胆地对权威进行起疑、质询,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传统的地理思维定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断地进行探究性质疑。如在学习城市化时,教师让学生针对当前的城市化问题畅所欲言,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要占用大量的耕地,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怎么办?我国已是现代型国家,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将是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什么现在我国还不取消计划生育的政策?当前的城市空气质量差能源又紧张,为什么有些城市限制小排量汽车而另一面又采用奔驰之类的大排量汽车作为出租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自主地提问,使学生由做“学答”变为做“学问”,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思维过程中疑问迭出的悬念以及直接的成功体验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理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以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起点与动力,但启发学生不是引导学生说出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教师启发学生时,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不停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才能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