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浅谈历史课的启发式教学

作者:罗卫娟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启发式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其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会学”、“爱学”、“好学”。下面结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爱学
  
  只有让学生内心喜欢历史课,他们才能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才能让学生不仅感到“应该学”,而且“乐于学”。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启发学生爱学:
  1.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喜欢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表、幻灯、微机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如在讲授“战国时期封建制的建立”时,可把教材中的“春秋列国形势”与“战国形势”两幅教学图放到投影仪上,引导学生在仔细读图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先由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回答并归纳。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幅图有下列一些变化:一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期被韩国、赵国、魏国取代,说明地主阶级纷纷崛起,夺取了政权。二是战国时期北方出现了长城,民族关系渐趋紧张。三是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同时出现了郑国渠、都江堰等著名的水利工程,说明当时封建经济发展起来了,也体现了人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单一地听教师授课,而是自己从看到的、想到的来找出问题的答案,不仅从直观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通过教师的点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在预习新课前,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内容前,教师可提示这一节内容揭示了哪几对关系,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努力去探求这些关系(列强之间的关系,列强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列强与太平天国的关系,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关系)。随后向学生指出学习中应注意哪一关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列强与清政府),这一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敌对到勾结),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共同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维护统治者利益。)通过教师这样的点拨启发,学生在看书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激起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时刻记住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教师在每次测试或检查学习时,根据学习的进程,不断提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奋发向上。并让学生体验达成目标时的成功和喜悦,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不断进取。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会学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要想培养能力就得让学生有必要的学、看、思、议、练、做等活动。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训练,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启发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诱导训练,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问题。例如,《义和团运动》一章中提到“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并没有进一步分析这次失败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一章中,教材已对“农民阶级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作了重点分析。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可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从时代背景、组织形式、性质、纲领与口号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这两次农民运动在很多方面的属性是相似的。然后,着重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参与这个分析过程,自己分析义和团失败的主观、客观原因。这样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培养其综合能力。
  2.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进行重点启发、解惑,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例如,在讲述《马关条约》时,可启发学生将《马关条约》与前面学过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进行比较。教师可提出:《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它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再就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强调解惑。这样既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3.通过指导阅读,启发学生学会自学。自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刚开始实行自学这一方法时,学习的内容要简单,自学时间要放宽些,让每个学生都尝到自学的甜头。教师应帮助学生,特别要注意帮助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对于学生完全可以看懂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以免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
  
  (三)指导创造性学习,培育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在源于教材的同时,还要适当高于教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还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够使他的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读教科书,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善于从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从必然性与偶然性中找到兴趣的源泉。这样,学生即使在已知的东西中,也能找到知识的疑问点,而这种疑问的鲜明感情色彩又使学生感到特别惊奇。如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史实和元朝统一中国的意义这两个已知的知识点,学生就能从中找出疑问点: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呢?由单一的知识点引发出知识的矛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史料,接触更多的有关历史书籍、各种文献资料,向他们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供其选择,吐故纳新,形成自己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