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寻找生活与数学的契合点进行教学
作者:张宗立
(一)用学生生活中的体验解决书本上的问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对一些学生总是忘记量的单位的解决策略:与学生讨论一个生活问题。师:住宿学生从家来学校时应注意什么?生:带足钱和饭卡能保证吃饭,带齐书本好上课,带着衣服可御寒,还有乘车路线,那一点也不能忘。师:数学中的量的单位就好比你的饭卡、书、衣服一样重要,你还会忘吗?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多种多样,这里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提高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虽然谈不上什么道理,但由于老师来自于生活的类比体验的启发,学生记住了量的单位的重要。
(二)联系“生活事例”,学会探索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在冀教版《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笔者利用班内刚刚发生的一件好人好事导入新课:(在小黑板上写一则招领启事展示给同学们)初一(8)班的李建翔同学昨天下午在操场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一张饭卡和人民币x元,请丢失钱包的同学尽快来政教处认领。师:这里的人民币x元,x有什么含意?生:这里的x代表一个数,政教处怕有人冒领,不方便写出具体数字。师:对,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
(三)类比生活中的“原型”,使数学问题变得简单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其实,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具体的“原型”。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新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掌握。
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有的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理解不清,有时会出现:2xy+3x2y=5xy这样的错误。不妨让这位学生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两个苹果加三个香蕉等与几个苹果?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学生对生活与数学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中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想让学生一题多解时或当一个学生解决问题选择角度不可行时。不妨让学生把眼前的问题放一放,思考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一个螺丝钉用改锥无论如何也拧不下来时怎么办?学生答:还可用钳子拧下来。这时让学生再解决那个问题,学生就知道该选择另一种角度。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用另一种角度或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而学生却感到困难时,要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数学知识储备不足想不出解决办法,也可能是一些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没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针对后一种原因,教师可通过启发学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来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当解决问题需要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时,可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
这时再给学生讲逆向思维,他们便很容易接受。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启发了他们对逆向思维的理解。这真是一箭双雕!因此,数学老师也要像语文老师那样多读书、多观察,不断积累数学课的素材。
(五)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相类比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抽象,但并没有脱离生活。数学方法往往应用于生活中。在数学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恰当选取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相类似的数学问题,那么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在处理角与角的关系中,我们经常给各个角标上不同的记号,然而在初学时,有些学生并不拿它当回事。这时,就给他们讲垃圾为什么分类投放,目的是便于分类处理。把角标上不同的符号即是分类存放、分类处理,以便于容易找到角与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对应关系以及互余、互补关系等。
从生活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并不难,只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为数学采撷一朵朵类似的生活之花,让它们点缀数学课堂,就能引发学生的数学灵感。
(六)用生活中的事提高学生的及时反思的意识
有一位教育家在总结人的发展时曾得出这样的公式:经验+反思=成功。这促使我们站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把反思的策略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习惯和能力,使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及时反思也是一种意识、能力。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怎样引起学生对及时反思的重视呢?笔者并没有大谈特谈它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另辟蹊径,请同学们阅读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的日记:“经历了孩童、中学、大学、工作,20多年的岁月蹉跎,性格由顽皮、内向、老成到现在的说不清楚。一颗心越发平静,头脑也更加冷静。生命如何,事业如何,生活如何,不再是简单的冲动、憧憬、幻想构架……一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慵懒辛劳。欣喜与失落,收获与失去,相聚与别离,转眼都已经过去。一切都归于平淡。只有最原始的生物的本能日益突现进化。学习和积累,厚积薄发 。成功需要机遇和积淀,我们要做的是每天反思和进步。”接下来让学生讨论:这位大学生毕业后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得到一次情感的体验,感悟了人生哲理,而且对及时反思有了比理论意义更深刻的认识。这时再对学生提反思的要求,学生则是心领神会了。
(七)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思维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不仅仅是数学方法的回归生活,还该有数学思维、思想的回归生活。
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时,笔者向学生提出曾经提出的问题,请思考:“谈谈你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有哪些体会?”生:生活中的和差倍分关系、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增长率问题、储蓄问题等等都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师:仅仅是这些吗?能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来谈谈你的体会吗?生1: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我认识到做事要一步一步地做,不要急于求成。生2:我想到我的英语学习。虽然我的英语成绩不好,但只要努力,我想会一步一步学好的。生3:这和我们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揭示的道理是一样的:遇到困难时,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认为数学回到生活只是指一些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储蓄问题、平移与旋转、函数问题、统计问题等知识,还应该包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数学思维。只有将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数学。日本著名的数学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走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使人终身受益。”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也有责任留心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鲜活生动,使学生乐于学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为数学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注入了一泓泉,使数学教学洋溢着活泼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而要达到这样一种佳境,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让数学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因此,希望每位老师多一双发现的慧眼,引领学生走进奇妙而又亲切的数学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