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以智慧的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范钦香




  “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的思想不断碰撞,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是智慧的不断生成。智慧不像知识一样直接被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者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福建师大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回忆他的小学学习生活时深情地说:“上潘老师的语文课实在是一种智慧的享受。她的教学智慧像种子一样埋在我心头。我十分向往能成为潘老师那样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启迪智慧,让语文成为我的学生生命的一部分。”笔者感动于名家们课堂中那智慧的一问,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也努力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以智慧启迪智慧:
  
  (一)思辨提问,发展智慧
  
  正所谓理越辨越明,情越辨越深。思辨,就是要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碰撞、闪亮。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这就是进行提问的思辨点。找到了思辨点,就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笔者找到文中的一个关键性冲突: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父亲来到二泉边赏月。父亲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父亲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他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惟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阿炳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阿炳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跟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创造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故意问: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大臣和少年都在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大臣们和少年说的话意思相同,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失败,少年却能劝说成功呢?
  生:大臣们是直面劝阻,而少年是婉转劝说,吴王能够接受。
  生:大臣们对后果的估计只是假设,让吴王存有侥幸心理;而少年则把蝉比做楚国,把螳螂比作吴国,把黄雀比作其他诸侯国,活生生的事实让吴王感受到攻打楚国的危险性太大了!
  生:我从说话的标点可以看出,大臣们在劝说固执的吴王时哆哆嗦嗦,因此使用句号;少年化被动为主动,说话掷地有声,因此使用感叹号。
  笔者不禁感叹:简短的两句话,学生们却读出了三点不同,这不正是智慧的体现吗?
  
  (二)灵活提问,生成智慧
  
  课堂提问最怕机械僵死,僵死的问题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抑制智慧的生成。所以有效教学主张灵活提问——以鲜活的问题,将课堂推进到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新境界。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不能说王母娘娘是霸道、专权的,她带走织女,正是她遵守规则的表现。这是课堂中学生认识的生成,却隐含一个错误的价值观:把王母娘娘对封建道德的护卫当作值得褒扬的精神。抓住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对于错误的规定我们也要遵守吗?有的学生说:“王母娘娘是封建道德的护卫者,这种是非不分的规定我们当然要反抗。”有的学生说:“如果我们把王母娘娘当作褒扬的对象,那么我们今天岂不是还要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封建社会。”……灵活的提问生成了学生智慧的深度交锋,这交锋中,不正凝结着智慧吗?
  
  (三)创意提问,发散智慧
  
  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充满创意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激荡起智慧的涟漪。
  校内同课(《谁的本领大》)比武,同样一个理解点,因教师不同的提问而出现了较大不同的结果:
  【教法A】
  师:第二次比赛结束了,风赢了。太阳感觉怎样?
  师:他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所以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风这时说:“看来,我们各有各的本领。”看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自由表达)
  师:是的,我们不能太小看别人的能力,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正确对待其他人,不能太自以为是了。
  【教法B】
  师:第二次比赛结束了。假如你是太阳,看到这样一个结果,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很难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比风厉害。
  生:我以前看不起风是不对的,风的本领也挺大的。
  生:我会想:两次都是发出强烈的光,怎么第一次赢了,第二次却输了呢?
  师:是呀,你感到很奇怪。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太阳此刻的心情?
  生:太阳感到惊讶。
  师:对,作者和你想的一样,就是用的“惊讶”。那么两次都是发出强烈的光,为什么太阳第一次赢了,第二次却输了呢?
  生:因为第一次是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太阳发出强烈的光,小孩怕热,就脱衣服了。而第二次比的是谁能让船走得快,太阳发出强烈的光就没有用了。
  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同一个本领,用在不同的地方结果不一样!
  教法A也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但缺少了让学生自己思维的过程,理解停留在“教”的层面。教法B则引导学生展开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两次比赛中,风都是“呼呼地吹”,太阳都是“发出强烈的光”,可为什么结果却是一赢一输呢?接着再追问:太阳和风到底谁的本领大呢?这样有创意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于是有了正确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我们感受到了智慧光芒照耀得孩子们“小脸儿红红”。
  
  (四)深度提问,成就智慧
  
  窦桂梅老师上《晏子使楚》一课,临近尾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狼和小羊》这个故事中,狼吃掉机智的小羊,为什么楚王却没有杀掉机智的晏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深入下去,探求的不仅仅是晏子的精神,而是两个国度交往的艺术——
  生:无论小羊是代表个人,还是国家,被吃的原因就是没有和狼对抗的实力,所以这时的智慧一点用也没有。
  生:如果说晏子的这次外交赢得了胜利,那也是国家的力量在后面支撑。因为在晏子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让楚国不敢轻举妄动的齐国。所以,绝不能说是晏子一个人的功劳。
  生:我明白了,国家获得尊重,不是靠一个人或一次外交,而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国家的尊严才能实现由内到外的强大。
  这样具有深度的问题怎能不激荡学生的心灵、成就学生的智慧呢?
  综上所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智慧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为了这“智慧的提问”,每一位教师都该有教材钻研的深度、大量读书的广度、实践自己的厚度,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高度。让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用智慧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