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小组合作学习”热现象背后的冷思考

作者:邱云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兴趣、习惯、个性心理甚至与老师的关系都有差异。怎么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已经在课堂中得到广泛地运用。然而,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注重宽松氛围的创设,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教师为了发扬民主,让课堂氛围更轻松,常说:“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伙伴讨论这个问题”。孩子们皆雀跃不已,几乎都离开自己的座位,寻找可心的伙伴去了。于是,优生一伙,中等生一伙,后进生加入不了他们的行列,也只好合成一伙。在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早已结束;有的小组还在热热闹闹地进行。教师此时左右为难,收场吧?起不到好的效果;不收场吧?又空耗一些学生的时间。而当学生反馈时,教师为了避免垄断课堂之嫌,该说的不敢说,该评的也不评,仅限于“你说”“他再说”“你也谈谈”之类的话,似乎这样便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个别学生的个性发挥,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一不留神,就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常看到,当老师宣布“开始小组讨论”时,一部分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响应,而一部分学生反应较慢,即使是在小组中也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变成了“收音机”。这样的讨论根本无法深入下去。而且,当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又往往只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因为在老师的眼里,他的意见无疑是集中了“整个小组的智慧和力量”的。小组代表们或读、或演、或侃侃而谈,教师更是喜形于色,似乎全班学生都已达到了此种水平。长此以往,合作学习变成了优生唱“独角戏”,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挥,而大部分学生却只是充当他们的观众或是配角而已。结果,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只是让“少数人先富了起来”。
  3.注重展示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合作学习旨在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同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得到培养。但笔者发现,在小组合作中,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互动的多,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合作交流的少;表现自私的多,友好分享的少。一些表现欲强的学生总是抢着发言,得到老师表扬了就洋洋得意,嘲讽一些反应慢的同学:“你真笨!连这个都不知道!真是白痴!”一副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样子。
  4.注重“合作学习”,忽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还没有潜心读书体会,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了,呈现出一派表面上的热闹。
  
  (二)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为了使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克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防止合作学习误入歧途,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众所周知,不同智力、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小组成员组成十分重要,这是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小组的编排以4~6人最合适。至于对象,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再做适当调整。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各小组间看来固然好,能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而从大局看来,就大有不利之处。笔者在实践中,力求每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背景诸方面有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在各小组之间又要求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同质性。这样,便为互助、合作、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又为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2.合理安排小组合作时机。
  (1)精心选择问题,激发合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就能激发他们充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问题不宜过于浅显,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笔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后,确定了下面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应该怎样理解?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个究竟,激起了他们合作的兴趣。
   (2)放手自学探究,开发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小组合作学习应更多地体现学生主体的自主实践。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这样讨论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学生或读、或圈、或点,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如“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此时再组织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已经得到充分酝酿,小组讨论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3.合理发挥教师作用。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如笔者教学《难忘的启蒙》一文,学生对于文中“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对一门课,老师们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这句话产生了疑问,凭他们的生活经历是难以体会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帮助他们进行理解。笔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以拓展,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使他们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4.合理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以教学评价促进和改善教学,是世界各国教改的趋势。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动功能,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无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让学生共同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时,每位同学有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组员学习和讨论时是否心平气和,说话有无礼貌?是否能帮助小组内相对后进的同学?在请教老师前有无请教小组同学等。
  但愿每一位教师都有一双慧眼,拨开眼前的“迷雾”,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让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