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勤写随笔

作者:郭艳芳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与之相去甚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时下中学生作文水平偏低的现状,引导学生写好随笔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叶圣陶说:“练习作文最好多写随笔。”这就指明课外练笔还是以随笔形式为宜。这种练笔有别于课堂上多由教师帮助学生构思谋篇的命题作文,其优点是灵活而少拘泥。所写内容可以是生活的实录、思想的火花、一事一物、一意一愿;也可以写对社会现象的透析,对国家大事的质疑和分析,乃至自己情感的渲泄。一句话,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尽诉笔端,所练内容不必交于老师批阅,更不必公之于众。就结构而言,它有别于完整作文,无文体的约束,可述、可议、可记事状物,可叙议兼备。尤其是练习随笔的时间,随心所欲,不受限制,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年鉴中说:“知识和技能是两个范畴,凡是有技能性的东西,不练永远不为自己所有。”而写作活动不纯是知识的堆砌,它包含着谋局布篇的技能,所以惟多练而获之;少练或不练就难以操就,更不会有熟能生巧之功。凡举笔为文者对此无不有亲身的感受。所以,清人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就不全然正确了。“书痴”就是勤读书,读书多,“文必工”是靠不住的。比如,英国的亚克敦活了66岁,读书7万余卷,只因不曾提笔作文,终生没留下片纸只字,被世人称为“书橱”。读是写的基础,而写是读的升华和读的综合体现,所以写比读要难。读是顺着作者的思路走,而无运筹育文之苦,它是依蓝图而施之,不曾饱尝蓝图绘制者的艰辛。人们往往是喜读而惧写,这正是欧阳修讲的“世上一般人的弊病都是写文章太少”的重要根源。所以,社会上读书人远远多于写书人,读者人群大于作者人群。很多人尽管读过不少中外名著,浏览过文学橱窗,然因不习毫墨之功,执笔兴叹者不乏其人。
  勤写随笔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因为一切习惯的养成,都是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为激发学生写随笔的兴趣,教师在学生随写的过程中,应多鼓励、常表扬、勤点拨、巧指正,并把他们练笔的上乘之作公开张贴,供大家互相传阅,有些还可以装订成册,妥善收藏,以示珍惜。当学生能享受到自己练笔的成果时,如饮醇酿之感油然而生,他们手中的笔逐日化为心灵的舌。此时,他们会更为关注周边燃起的各种火花。头脑中激情的碰撞使其心血沸扬时,便如鲠在喉,不吐不爽,此刻饱浸情思的文字就会流淌毫端,洒于纸底,自成文章。
  经常写随笔自然会丰富自己写作的素材。生活中的素材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倘不去随笔写下,时过境迁,有些十分难得的原生材料就会慢慢淡忘。而材料的积累无不始于微末,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舍说过:“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丰富。”这精辟之见,贴切地说明写随笔和写好文章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倡导看到一点就随笔写下,不一定要“多看看”,去等待材料多了而有所取舍。因为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对某一事件,初开始觉得十分感人,让人萌发一种写作冲动,但又不易写成一篇像样的文章,心想再看看去写。殊不知就因没及时执笔,转瞬而逝。以后虽有补写之意,然而因氛围不再,激情全无而留下愧疚。俄国大作家果戈里,一天和他的朋友们一同上餐馆,饭菜端上来了,他却掏出纸片和笔头兴奋地抄下一张菜单,口里还不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以后这份菜单就出现在他的作品里。随笔由少而多,随时而记,学生的作文水平也相应在不知不觉中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
  平时,谈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文者无不尊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典之语。就人们从事文学创作务须广读博览的角度说,此语确乎其理。但认真琢磨这两句,语义还是落在“下笔”上。“下笔”就是写,“神”闻“下笔”至,笔封永无“神”。要达到笔动神扶,自需勤写多练。临笔生畏,笔覆尘埃,即使扬起如椽之笔,也只能是毫无生气的一枝木棒而已。历史上可以称得上笔惊风雨泣鬼神的大手笔者,无一生而能之,无不是从勤写勤练的“勤”字大道上走来。当代作家胡万春,动笔写作之时文化程度仅抵小学四年级。一文写就,错别字频频出现。然而他勤写不辍,三年青灯苦,换来的是几百篇的退稿。忽一日,他在《工人日报》上见到胡万春三个铅字,顿时热泪满眶,定晴审视是自己写的一篇消息见诸报端,全文连标点在内共120个字。“写吧,只有写,才会写”。老舍先生说,写文章“要先打好基础,第一步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谈到写作的诀窍时他说:“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那怕是写几十字也好。”
  勤写随笔必须要有“源头活水”。欲使笔下有人可记、有事可述、有景可绘,就必须把学生的视野引导到广阔的生活天地去观察生活,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肥沃的土壤。让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课堂到校外,以主人公的姿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满腔热情去留意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与活动,细致观察,认真分析,投入激情去感受和体验,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七彩斑斓。观察愈深入,随笔愈逼真,感情愈饱满,愈有活力,读之也愈感人。从学生随笔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凡是写自己亲眼目睹,亲临其境,亲切感受的东西,就形态逼真,意味真切;凡笔下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索然寡味,多是对生活冷漠待之,近乎熟视无睹。由是可知,随笔与观察紧密为伴而又相得益彰。勤写随笔,学生既有充足的写作材料,又从中练就了使用语言的能力,作文水平自然提高。这正如欧阳修谈到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时说:“无他求,唯多读书多为之,自工。”勤写随笔就是“多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