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李建敏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从而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偏重甚至依赖“写”的训练,忽视“读”的作用的现象。那么“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具有那些功能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而朗读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课文中原有情境的表达传递外,由于融入了朗读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使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因而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讲解和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讲解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那么朗读则是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知;如果说讲解是要学生深入文中进行分析,那么朗读则是带领学生跃出纸外,加以综合;如果说讲解使人增强理性认识,那么朗读则更能使人加深感性认识。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重点;讲解后的试读,又可检验出教师讲解的效果,发现薄弱环节,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使学习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而把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到教学中来。
  
  (二)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力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实践证明: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且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特别是对方言区的学生学习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朗读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三)拓展思维,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它使语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但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语言,却有着许多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表达出原有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文字不及语言的地方。换句话说,文字是平面的,声音是立体的;文字的表现力是单一的,朗读的表现力是丰富而富有张力的。朗读正好具有这种对文字的“还原”功能,在接受视觉形象的基础上,根据朗读者的理解体会,再用语言去创造一个接近于原语言的新的听觉形象。这样,就能做到眼、口、耳、脑合一,对形象思维的发展大有帮助。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读书人就有很深的体会。古人读书历来都是心口合一,强调“口诵心惟”,更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这里的“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读”也不等同于现在的默读。“诵”和“读”都是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鲜活的语言,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是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总是自觉地把个人思想和情感注入课文,无形中拓展了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像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锻炼。
  
  (四)体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语文学科具有传授知识与提高审美情趣相统一的特点。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生从中不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多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正确地朗读不仅能突现作品的思想、立意,而且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艺术风格,都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如果忽视朗读,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点拨非常重要,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更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